10分钟充500公里,理想i6五座SUV定档9月26日登场,双电机四驱搭载800V快充能否撬动25万市场
我今天早上一边走路一边刷新闻,看到理想宣布了新车——那个被他们官宣叫新形态的五座纯电SUV,得,估计没人会怪我偏心。开车院子一出去,碰到邻居大叔:你看那新车,快充五分钟就能跑半天,跟手机似的。我笑着说:这技术真有点神奇啊,后面还要看实际体验。
刚才翻了下笔记,车子图片里,车身线条比我想象中纤细不少,不像老款那么厚重。有个细节:倒车镜虽然大,但似乎都收进去,预判未来会不会有盲区?不知道。再说这个车,长4.95米,轴距3米,空间比官方说的还更大一些。下图里,后排座椅放倒后能塞进一个折叠自行车,这算是上盘还能多出点空间的典型例子。
对比三星堆那种埋藏巨大空间的古董,我觉得理想这次在空间设计上是真的动脑筋。跟同级别SUV,别的品牌多采用长车身甚至硬拉出一堆虚胖线条,而理想用短前悬短后悬挖空了空间。你们信不信?估算一下,普通五座SUV,后排腿部空间大约在980毫米左右,而它做到超出百毫米,不算多也不少。这也是为什么,坐进去就那种舒服的感觉。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空间到底是不是真大?我知道这跟悬挂调校、座椅布局有关,但自己试了一下后排:坐着确实宽敞,头部空间也还算可以,溜背造型会不会牺牲了头顶空间?得看实车评测才能说清楚。毕竟线上照片不能完全反映座椅角度和乘坐体验。
我还在想,那个800V快充,真的是噱头吗?用生活比喻,就像给手机配了个高速充电器,要真达到十分钟充满五百公里续航,超充站得像快餐店一样普及才行。理想说年底会建4000座站,估算一下:假设每站每天能服务50辆车,加上他们还要铺在高速公路沿线,那数据虽少,但感官上,应该能基本缓解续航焦虑。
让人比较纠结的是,价格定在25万起这事,是真香还是试探?同样20-30万区间,Model Y卖得挺好,国产几款车也能叫板,但其实空间和充电角度,理想能占点优势。如果品牌口碑没那么成熟,还是个问题。有人调侃:能用激光雷达,还要个三米轴距,买车是不是太难搞?但又有人对磷酸铁锂在冬天会不会掉链子提出疑问。
我自己心里也有问号:这么多优势,能不能真的量产到门口送货?交付速度、产能控制能做到比之前预期更快吗?这点其实挺关键的。不然,参数描述再漂亮,没货上车就白搭。
我还真没想过,或许用户心里的焦虑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等待的耐心。理想这次想搞快充、快交付,又要兼顾用户体验,但没人告诉我:他们是不是也像个快递员一样,快到我都怀疑是跑单?还是说他们调度得还算行得通。
这就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很多人买车其实不太在意实际续航,更关心我何时能用上充电便利的功能。你会不会也有那种等了半年,结果还不如自家电暖器快的失落感?甚至会不会有人买车,心里某个角落是我花的这个价钱,能干点别的事也行?
说到这,突然想到那些充电桩的位置布局——是真的会让高速两小时到家成为可能,还是俺们只是正常想多了。可能,整个行业就像是马拉松,跑的速度不一定快,但胜在后面资源够厚。
没细想过,这车的成本是否合理?电池组和电机加起来,估算总成本可能在8万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再加点研发费、渠道费,卖到25万,利润空间还可接受吧?但如果客户换成冬天不退电那点问题,难说。
我前几天跟修理工聊起这车,他说:电池都敢打10分钟充满,这技术我是服的,但你知道,电池真耐用吗?反正我见过因为快充,平时用多了电池容量出现问题的。这也让我想,快充的频繁用起来,是不是会加速电池的老化?或者这就是所谓技术压力下的有限妥协。
几次思考,发现理想这次的诀窍在于——他们要在空间+充能+速度这三方面都做到不错,但可不可以做到兼顾到极致?你知道,车里的小细节最能反映一个品牌的水平:座椅的包裹感,是软凸还是硬邦?车门的密封,是不是很扎实?这些都没写入参数,却决定了实际体验。
这就让我想,未来买电车的人究竟在意用车成本多点,还是体验感多点?我猜,这或许是个变化的节点。毕竟,我身边朋友们大多还在犹豫,是舍不得那个充电麻烦还是喜欢纯电的低碳梦。
说到我可以问一句:你觉得,未来这类快充+大空间的车型,能不能成为普通家庭的新宠?还是说我们都还在等待某个神奇的方案出现,真正让电动车变成每天如开油车一样方便?那个小细节——匹配的充电接口?还是庞大的充电站网?反正,我脑袋里,自个也胡思乱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