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吉利博越L注定成爆款

最近汽车圈的一个数据特别扎眼:过去一年,新势力车企的亏损金额居然动辄几十亿,蔚来亏了超百亿,理想也没逃掉,哪怕稍显稳健的小鹏也一度亏得让股价跌到谷底。有人说,这样下去再烧两年钱,新势力直接玩完;也有人觉得这是正常现象,毕竟造车本来就是烧钱的行业。但百亿亏损摆在眼前,总归是让人觉得不太正常吧?到底怎么回事?难道新势力真的一步走错,全线折戟?还是说,这些数据背后另有隐情?

咱先别急着下结论,慢慢拆开来看。亏损这事,得先搞清楚是怎么亏的。造车三件套——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都能花不少钱。尤其是新势力,研发投入一直是“吓人”的部分。举个例子,蔚来去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小鹏也砸了几十亿在算法和智能驾驶上,理想虽说稍微抠门点,但也没少花钱。这些钱砸下去,反映在报表上直接就是毛利被压低。理想毛利率看着还行,10%上下;蔚来稍差,但也有个位数;小鹏则一度低到“差点亏到成本线以下”。这毛利低得离谱,确实不太好看。

第四代吉利博越L注定成爆款-有驾

可问题是,毛利低是不是新势力特有的毛病?也未必。传统车企也不见得好多少,尤其是那些还在转型的,比如吉利、长城这些。它们燃油车的毛利看着高,但新能源领域几乎完全靠补贴撑着,上半年新能源车利润率甚至一度是负的。再看海外巨头,特斯拉毛利确实高,但它的高毛利更像是靠规模化摊来的成本优势,要说研发占比,特斯拉也是砸钱不手软。所以回头看,新势力的低毛利问题,其实是全行业的共性:大家都在转型,都在赌未来。

第四代吉利博越L注定成爆款-有驾

那亏损的另一个大头——营销和销售费用呢?这里确实是新势力烧钱的重点。蔚来搞线下体验中心,小鹏铺直营渠道,这些钱花起来很容易“爆表”。传统车企虽然依然靠经销商模式,但新能源领域也没少烧钱搞市场推广。特斯拉看着省钱,但它的直营渠道成本被摊到长期账期里,一样是花了不少。所以你说新势力乱烧钱,其实还真不能完全怪他们,这种花法在造车行业里,尤其是新能源领域,已经是常态。

第四代吉利博越L注定成爆款-有驾

当然,亏损还有一个更隐秘的来源——账期问题。汽车行业的现金流其实很复杂。新势力的亏损报表看着吓人,但很多账期问题是“虚亏”。比如,新势力车企卖车通常有分期、贷款等复杂的资金流动方式,这笔账是分阶段入账的,导致短期内看起来亏得血本无归,但拉长时间线后,这些“账面亏损”其实会逐渐弥补回来。传统车企也有类似问题,比如经销商模式的账期延后,只不过账面表现没那么直接。所以看亏损,不能只盯着单年的数字,更得看它长期的现金流和资产负债。

第四代吉利博越L注定成爆款-有驾

既然拆下来,新势力亏损看着吓人,但其实很多都是行业共性和账期问题,那问题来了:它们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先说研发,烧钱确实猛,但智能驾驶、车机系统这些东西,你不砸钱,根本没法追赶。小鹏的算法系统和蔚来的电池技术,正是它们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它们敢亏钱的底气。再说营销,线下体验店确实贵,但也确实有效。蔚来最大卖点之一就是它的服务体系,体验店是服务的起点。如果没有这些投入,它们根本站不住脚。

第四代吉利博越L注定成爆款-有驾

所以说到底,新势力的亏损更像是战略性亏损,而不是没活路了。它们在赌未来,赌能在转型的浪潮里跑出规模效应。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的燃油车利润看着好,但新能源领域亏得一点不比新势力少。你说哪个更危险,其实还真不好说。

第四代吉利博越L注定成爆款-有驾

最后收个尾。新势力亏损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其实很多动作都有章法。它们不是在乱花钱,而是在赌未来。要紧盯的,不是表面的亏损数字,而是它们要走哪一步、能不能跑出来。造车这件事,本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买卖。你要看得更长远一些,别被眼前的账面数字吓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