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Ultra限速引争议:车企该不该当“油门监护人”

"买台性能车,却要考试才能踩油门?"这个五一假期,小米SU7Ultra车主们集体炸锅了。最新系统更新后,1548匹狂暴马力被套上"枷锁"——车主必须通过官方赛道考核才能解锁全马力。这让人想起特斯拉Model S Plaid的赛道模式培训,但小米的"圈速考核"显然更为硬核。当性能与安全的天平摇摆,车企到底该不该当这个"油门监护人"?

小米SU7Ultra限速引争议:车企该不该当“油门监护人”-有驾

性能猛兽的两种驯服方式

特斯拉和小米这对"科技兄弟",在限速政策上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思路。特斯拉Model S Plaid采用"培训解锁"模式,车主只需完成线上课程和模拟器练习,就能获得赛道模式权限。这种"知识付费"式的限制,更像是对车主的软性引导。

而小米SU7Ultra的"圈速考核"则充满竞技色彩——必须在真实赛道跑出达标成绩。郑州车主王先生算过账:"中原赛车场单日费用2000元,加上培训费近万元,这哪是解锁马力,分明是氪金游戏!"职业车手马磊却认为标准并不苛刻:"浙赛1分46秒,懂刹车就能过。"

安全与自由的零和博弈

这场争议本质是道路安全与驾驶自由的博弈。法律界人士指出,当车辆极速突破300km/h,车企可能面临危险驾驶的连带责任。就像律师说的:"没人会怪雷军,除非事故发生时油门还焊死在底板上。"

但车主们也有委屈:"买性能车不就图个畅快?"这种矛盾在电动车时代尤为突出——传统超跑需要长期练习才能驾驭的性能,现在变得唾手可得。小米客服那句"1500匹日常根本用不到",反而刺痛了追求极致体验的用户。

科技公司的责任边界

更深的冲突在于科技公司的角色定位。当智能汽车变成"四个轮子的手机",车企是否该像苹果管理App Store那样管理油门?特斯拉的培训模式保留了选择权,小米的硬性考核则更像系统强制更新。

某门店销售坦言:"有顾客因此转投其他品牌。"但不可否认,这种"家长式监管"确实降低了公共风险。就像开封王女士说的:"限制马力挺好,安全第一。"在河南这样的新兴市场,安全考量或许比性能释放更重要。

性能是速度与激情的许诺,安全则是生命与责任的底线。小米这次"圈速考核"引发的风暴,暴露出智能汽车时代的永恒命题:当我们赋予机器超越人类的力量时,是否也该设置敬畏生命的开关?毕竟再快的加速,都不该快过对安全的思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