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可能都被一条关于奔驰汽车的新闻给刷了屏,说的是他们的一辆电动测试车,装上了一种叫做固态电池的新玩意儿,竟然从德国一路开到了瑞典,跑了足足1200多公里,开到地方了电还没用完,还能再跑一百多公里。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讨论得可热闹了,不少人心里都犯嘀咕:这是不是意味着欧美的电动车技术要一下子超过我们了?
我们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上好不容易取得的领先优势,难道就要被这个固态电池给颠覆了?
甚至还有人说,这一下子就把技术差距拉开到二十年了。
大家有这种担心很正常,毕竟这续航里程听起来确实太厉害了。
不过,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这件事得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捋一捋,看看这固态电池的江湖里,到底是什么情况。
首先,奔驰这次的测试确实是个不小的突破。
你想想,一千二百多公里的续航,基本上就是从北京开车到上海,全程都不用担心充电的问题,这对于解决现在很多人的“续航焦虑”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好消息。
实现这个目标的核心,就是他们和美国一家叫Factorial Energy的公司合作开发的固态电池。
这种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就是在同样大小和重量下能储存的电量,达到了每公斤450瓦时。
这个数字可能有点抽象,我们来做个对比就明白了。
现在市面上最先进的电动车用的锂电池,能量密度大概在每公斤300瓦时左右。
奔驰这个,等于是在电池重量不变的情况下,电量硬生生多出了将近一半。
这可不是小打小小闹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技术进步。
而且,他们还宣称解决了一个行业里的大难题,就是固态电池在充电和放电的时候,体积会发生微小的膨胀和收缩,时间长了容易出问题。
他们用一种特殊技术给稳住了。
所以,从技术验证的角度看,奔驰这次干得非常漂亮,向全世界展示了他们在前沿技术研发上的实力。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在实验室里做出一件样品,和把它变成成千上万件可以装在车上卖给普通老百姓的商品,完全是两码事。
一次成功的路测,证明了这条路是能走通的,但要走向量产,还要解决成本、生产效率、安全稳定性等一系列更复杂的问题。
所以,奔驰的这次亮相,更像是在告诉大家:在这场未来的电池技术竞赛中,我们欧美选手也入场了,而且实力不俗。
说到固态电池,其实还有一个国家不得不提,那就是日本。
尤其是丰田汽车,在这个领域里研究了很多年,可以说是“老前辈”了。
他们手里握着全世界最多的固态电池相关专利,超过了1300项,占了全球核心专利的很大一部分。
早些年,丰田对自己是相当自信的,放出话来说他们的固态电池技术领先,甚至喊出了要“超越中国二十年”的口号。
听起来确实挺唬人的,感觉他们随时都能拿出改变游戏规则的产品。
可现实情况是,丰田的量产计划却一再推迟。
最早说2025年,后来改到2027年,现在最新的说法是要等到2030年左右。
这又是为什么呢?
问题主要出在他们选择的技术路线上。
丰田主攻的是一种叫“硫化物”的固态电解质技术,这种技术理论上性能非常好,潜力巨大。
但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材料本身太“娇气”了,对空气和水分极其敏感,生产环境要求特别高,工艺难度极大。
这就好比想打造一把绝世神兵,用的材料虽然是天外玄铁,但熔炼和锻造的条件极为苛刻,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
丰田这么多年,投入了大量资源,就是为了驯服这种不稳定的材料。
专利再多,如果生产工艺和成本问题解决不了,那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真正转化为市场上的产品。
丰
那么,面对欧美和日本的挑战,我们国家又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的策略不是单打独斗,也不是把宝全押在一个地方,而是走出了一条稳扎稳打、全面布局的道路。
首先,我们有像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在前面冲锋。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直接投入了超过两万人的研发团队来攻克固态电池技术。
他们也看好硫化物这条技术路线,但他们的计划非常务实,目标是2027年先实现小批量的生产。
在全固态电池完全成熟之前,他们还推出了一个过渡性的产品,叫做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已经做到了惊人的每公斤500瓦时,比奔驰测试用的还要高,并且技术成熟度已经达到了一个可以准备量产的阶段。
除了宁德时代,还有像国轩高科这样的企业,他们更注重实际生产。
他们的第一条全固态电池的试生产线已经建好并且跑通了,生产出来的产品合格率达到了90%,这在行业里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说明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的诀窍,并且已经开始规划更大规模的量产线了。
光有企业努力还不够,我们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也非常扎实。
比如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他们通过巧妙的设计,解决了电池在长期使用中内部锂离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让电池在充放电两千次之后,容量还能保持在80%以上,大大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还有南开大学的团队,他们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能让锂离子在电池内部跑得更快、更顺畅,提升了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这些来自顶尖学府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从中央部委出台政策明确支持固态电池的研发,到建立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再到北京、上海这些地方政府把固态电池列为未来的重点发展产业,形成了一整套从上到下的支持体系。
而且,我们的思路非常开阔,不光是盯着汽车。
深圳有一家叫欣界能源的公司,已经成功地把他们研发的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应用在了“空中出租车”上,也就是那种可以垂直起降的电动飞行器。
这意味着,在一些新兴的高端领域,我们的固态电池技术已经率先实现了商业化落地,抢占了未来的市场先机。
所以综合来看,固态电池的竞争就像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短跑。
奔驰的一次长途测试,确实展示了他们的冲刺能力,值得我们警醒和学习。
日本手握大量专利,显示了他们深厚的研发底蕴。
但是,我们中国走出了一条更具综合优势的道路:我们有龙头企业在前方攻坚,有众多企业在后方跟进,形成了产业梯队;我们有顶尖高校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思想;我们有国家政策的保驾护航和清晰的产业规划;我们还有广阔的市场和创新的应用场景。
这场竞赛才刚刚开始,比拼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突破,更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在这场长跑中,步伐稳健,后劲十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