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豪赌2027,硬拆中国供应链,产业自杀还是政治正确?

最近汽车圈里出了件挺让人琢磨不透的事儿,美国的老牌汽车巨头通用汽车,突然给手下几千家供应商下了一道命令,要求他们在2027年之前,必须把北美地区生产线上所有来自中国的零部件都给换掉。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懵了,这通用汽车到底是唱的哪一出?

咱们都知道,做生意讲究的是和气生财,用熟不用生,这合作了几十年的伙伴,说不要就不要了,而且还是在汽车行业竞争这么激烈的时候,这到底是下了一步高瞻远瞩的妙棋,还是被什么东西逼得没办法,在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呢?

通用汽车豪赌2027,硬拆中国供应链,产业自杀还是政治正确?-有驾

咱们先来看看通用给出的理由,听起来特别冠冕堂皇,说是为了提高供应链的“韧性”,防范“风险”。

这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怕万一哪天中国的供应链出问题,他们的车就造不出来了。

听上去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想想,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这几年,总能听到一些美国政客在喊,要和中国“脱钩”,要把工厂搬回美国或者搬到别的国家去。

通用汽车作为美国制造业的一个标志性企业,它的一举一动,很难说完全没有受到这种政治风气的影响。

所以,这个所谓的“提升韧性”,很可能只是一个说辞,背后真正的推手,恐怕还是政治上的压力。

这就好比一个饭店,明明后厨的王师傅菜做得又好又快,成本还低,但老板突然说因为王师傅老家离得远,怕他以后来不了,所以必须把他辞退,换个本地的师傅。

这理由听着是不是有点牵强?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背后肯定有别的原因。

通用汽车豪赌2027,硬拆中国供应链,产业自杀还是政治正确?-有驾

那么,咱们再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看,通用这个计划靠谱吗?

答案可能要让通用自己都捏一把汗。

在汽车这个行业里,换一个供应商可不是去菜市场买棵白菜那么简单。

一辆汽车有上万个零件,每一个零件从设计、开模、测试到最终实现稳定的大批量生产,整个流程走下来,顺顺利利也得三到五年。

这还是针对单个零件,通用现在要做的是把成百上千种来自中国的零件全部替换掉,而且只给了短短两年的时间。

这基本上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就像让你在两年内,不仅要盖好一栋摩天大楼,还得保证里面的装修、水电、网络全都换成全新的品牌,并且要和原来的一样好用,甚至更好,这怎么可能呢?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有些东西,不是你想换就能找到替代品的。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成了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尤其在汽车产业链的某些环节,更是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通用汽车豪赌2027,硬拆中国供应链,产业自杀还是政治正确?-有驾

比如说,现在最火的新能源汽车,它的电机里有一种核心材料叫稀土永磁体,这东西能让电机更小、更轻、更有劲。

而全球将近九成的稀土加工能力,都牢牢掌握在中国手里。

通用上哪儿去找能跟中国拼产量、拼价格、拼质量的替代品呢?

再比如汽车的大灯、各种越来越智能化的电子设备,还有那些决定汽车外观和内部零件精度的模具制造,中国在这些领域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

美国汽车供应商协会的负责人自己都公开表示担忧,他说这些供应链是花了二三十年时间才建立起来的,想在短短几年内彻底切断,这根本不现实。

这话说的很实在,几十年的心血和积累,怎么可能是一纸命令就能抹掉的呢?

接下来,咱们得算一笔最实在的经济账。

这么大动干戈地折腾,钱从哪儿来?

强行把成熟、高效的中国供应链剥离,重新在别的地方建立一套新的体系,这个成本是天文数字。

有行业专家估算过,这么一搞,通用的运营成本至少要飙升30%到50%。

通用汽车豪赌2027,硬拆中国供应链,产业自杀还是政治正确?-有驾

这多出来的巨额成本,通用汽车会自己默默消化掉吗?

显然不会。

最后这些成本,毫无疑问会通过涨价的方式,转嫁到每一个购买通用汽车的消费者身上。

到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一辆雪佛兰或者别克的车,价格比同级别的其他品牌贵出一大截。

在今天这个汽车市场“卷”到飞起的时代,特斯拉、比亚迪还有中国的一大批造车新势力都在想方设法地降价,提高性价比。

通用在这个时候反其道而行之,主动给自己增加成本,削弱自己的价格优势,这无异于自废武功。

更有意思的是,通用汽车的这种做法显得非常矛盾。

它一边在美国那边大喊着要跟中国供应链“划清界限”,另一边在中国市场,却又是另一副面孔。

它不仅没有放弃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反而在不断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的投资,甚至还很谦虚地公开表示,从中国的蔚来、小鹏这些造车新势力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通用汽车豪赌2027,硬拆中国供应链,产业自杀还是政治正确?-有驾

这种“一边偷偷学你的技术,一边又大声嚷嚷着要跟你绝交”的行为,把一个跨国企业在地缘政治和商业利益之间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它既想讨好本国的政治正确,又舍不得中国市场的巨大利润和先进技术,结果就造成了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操作,让人看了觉得既可笑又可悲。

当然,通用也给自己画了一张“替代方案”的饼,说可以把供应链转移到墨西哥、印度或者东南亚国家。

但这个饼,现实的骨头太硬,恐怕啃不动。

墨西哥离美国近,劳动力成本也低,做一些简单的组装工作没问题。

但你要让它生产那些技术含量高的核心零部件,比如精密的电子控制单元,它的产业基础还差得远。

印度市场潜力很大,但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效率不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也一直是个挑战,把关系到汽车安全和性能的关键零件放在那里生产,通用恐怕得天天提心吊胆。

至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这些年确实承接了一些产业转移,但深入一看就会发现,它们更像是一个“中转站”。

很多设在越南的工厂,核心的原材料、生产设备、关键技术,甚至连管理人员,都还是来自中国。

所谓的“越南制造”,很多时候只是把中国的半成品运过去完成最后一道工序,贴个牌而已。

这并没有真正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反而拉长了运输路线,增加了管理难度和成本,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

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去风险”,不如说是绕了一个大圈子,给自己增加了新的、更大的风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