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风波落幕!理想、东风柳汽、中国汽研三方和解

8月6日晚,理想汽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汽研)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共同发布联合声明,就此前理想i8与东风柳汽乘龙卡车碰撞测试引发的争议正式达成和解。

这场始于7月29日理想i8发布会的“碰撞风波”,曾因一段“2吨SUV撞飞8吨重卡”的测试视频席卷全网,如今以三方致歉与行业倡议画上句点。

碰撞风波落幕!理想、东风柳汽、中国汽研三方和解-有驾

事件始末:一场颠覆常识的碰撞

在理想i8的上市发布会上,一段精心准备的碰撞测试视频引发全场瞩目。视频中,理想i8纯电SUV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与一辆8吨重的东风柳汽乘龙卡车正面对撞。

结果令人震惊:卡车四个车轮离地,驾驶室与货箱明显分离;而理想i8的A柱、B柱、C柱均无变形,气囊全部弹开,电池无泄漏。

这一“反物理定律”的场景迅速引爆舆论。网友质疑测试真实性:“牛顿棺材板压不住了”、“卡车锁扣是否被动过手脚?”。恶搞P图随即泛滥,从“i8撞航母”到“撞坦克”,理想被戏称为“公路钢铁侠”。

处于风暴眼的东风柳汽反应激烈。其乘龙品牌连续四天发声,从《安全不是空口无凭的理想》到《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火药味渐浓。法务部门高调介入,直指理想“扭曲事实、误导公众”。

资本市场同步震荡。理想汽车港股单日蒸发330亿港元市值,周累计跌幅超13%。一场技术测试,意外演变为品牌信任危机。

碰撞风波落幕!理想、东风柳汽、中国汽研三方和解-有驾

和解核心:三方声明澄清三大争议

在舆论发酵一周后,三方联合声明以坦诚姿态厘清事件本质,直面核心矛盾:

测试目的澄清:理想汽车强调碰撞仅为验证i8被动安全性能,“不构成对东风柳汽产品安全性的评价”。所用乘龙卡车系市场随机采购的二手车辆,仅作为“移动壁障车”使用。

责任归属明确:中国汽研承认在信息发布环节存在疏漏,未向公众清晰说明测试卡车的功能定位,导致“关键信息缺失与误解”。

品牌立场重申:东风柳汽呼吁行业抵制不正当竞争,承诺坚守“合法合规经营底线”,聚焦产品与服务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三方均表达歉意:理想对“意外卷入舆情”致歉,中国汽研对流程管控不足致歉。这一姿态与事件初期理想高管“欢迎复测直播”的强硬表态形成鲜明对比。

行业倡议:安全测试的伦理边界

联合声明中,三方特别提出三项行业倡议,直指当前汽车安全测试的乱象:

车企自律:在研发、测试及宣传中恪守诚信,杜绝“踩踏式营销”

机构中立:检测方需确保测试科学严谨,信息发布真实完整

规范共建:推动建立跨领域(乘用车/商用车)测试标准透明化

这些条款直击行业痛点。近年来,从“电池枪击测试”到“整车高空坠落”,车企为博眼球将安全测试推向娱乐化与极端化。理想此次测试虽为委托第三方,但因选用真实品牌卡车作为撞击物,突破了行业常规——标准碰撞测试通常采用“移动壁障”以避免品牌争议。

“安全不是营销剧本,而是对生命的敬畏。”这场风波最终警示行业:创新不能逾越专业底线。

深层启示:流量狂欢后的行业觉醒

和解背后,折射出汽车产业转型期的三重矛盾:

技术真实性与传播戏剧性的冲突:理想i8的“短前悬安全结构”本可通过常规测试验证,但选择“撞重卡”的极端场景,导致技术亮点被视觉奇观淹没。

标准缺失的代价:国内C-NCAP等测试主要针对乘用车单体碰撞,缺乏乘用车与商用车对撞的统一标准。中国汽研虽为国资背景权威机构,却因标准模糊陷入公信力危机。

用户认知的错位: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事故中能否保命”,而非“能否撞赢卡车”。理想测试传递的潜在暗示——即“i8可物理战胜重卡”——可能误导消费者低估真实风险。

这场价值300亿的教训表明:当安全沦为流量工具,最终撞毁的是行业信任基石。

碰撞风波落幕!理想、东风柳汽、中国汽研三方和解-有驾

行业观察:风波平息后,理想汽车悄然调整策略——8月5日将i8三档配置简化为单一定价33.98万元,变相降价最高2万元。

而东风柳汽则凭借连续硬核回应,抖音账号一夜涨粉超12万,“龙的脊梁”成为其新标签。这场始于碰撞的对抗,终以三方共倡“反内卷”落幕。

当车企高管不再喊话“直播对撞”,当测试机构重新审视流程规范,这场闹剧的终结或许正是行业成熟的开始。毕竟,安全不需要特效,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