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失控事件引热议:远程停车优先于本地刹车,电控系统漏洞?

前言:新能源赛道的领跑者与隐忧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35%的2025年,比亚迪以“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口号,凭借刀片电池、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等核心技术,稳居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旗下2025款汉L更以兆瓦级闪充、3万转高性能电机、800万像素前视摄像头等参数,树立了30万级市场的技术标杆。然而,7月24日成都天府机场的一起失控事件,却将这家龙头企业推上风口浪尖——一辆汉L在停车场持续绕圈40圈,最终通过远程干预停车,而这一过程暴露的“远程控制优先”机制,引发了公众对电控系统安全性的集体质疑。

从市场环境看,新能源汽车已进入“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车企通过OTA升级不断解锁新功能,软件服务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3.6%飙升至2023年的22.8%。但技术迭代的狂欢背后,是消费者对“云端权限”的焦虑:当车辆制动系统突发故障,本地司机完全丧失控制权,只能依赖后台技术人员远程操作,这种“技术依赖”是否意味着车企掌握了“生死开关”?

比亚迪并非个例。特斯拉“刹车门”、奔驰定速巡航失控等事件,均指向同一个矛盾:厂商拥有后台数据的绝对解释权,而用户连自己车辆的实时状态都无从验证。此次事件中,比亚迪工程师团队通过后台数据发现车辆ABS系统与智驾模块通信中断,导致ESC电子稳定程序失效,但“软硬脱节”现象在2025款汉L的测试记录中从未出现。这种“偶发故障”是否暗示着系统冗余设计的不足?当1000V高压架构解决补能焦虑,当激光雷达实现城市NOA,行业更需要建立“技术-安全-法律”的三维监管体系。

比亚迪失控事件引热议:远程停车优先于本地刹车,电控系统漏洞?-有驾

正文:汉L的技术光环与争议焦点

一、产品配置:堆料背后的技术逻辑

2025款汉L全系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硬件层面堪称“豪华”:1颗激光雷达、5毫米波雷达、12摄像头,构成360度感知网络;5纳米制程智驾芯片算力达254TOPS,支持从高速公路到城市道路的L2+级自动驾驶。在懂车帝的AEB测试中,其夜间行人识别率达92%,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7个百分点。

动力系统同样亮眼:前电机最大功率160kW,后电机350kW,系统综合功率510kW,零百加速3.9秒;搭载磷酸铁锂刀片电池,CLTC续航里程最高715km,支持兆瓦级闪充,充电10分钟可补能400km。底盘采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独立悬挂,标配IPB智能制动系统,理论刹车距离34米。

二、远程控制:便利性与安全性的天平

比亚迪APP的远程控制功能包含18项具体操作,从车门解锁到空调调节无所不包。其“远程控制优先”机制设计初衷,是通过云端干预提升应急处理能力。例如,当车辆检测到严重故障,可自动发送强制停车指令,切断动力输出。在成都事件中,司机触发SOS紧急呼叫后,比亚迪云控中心在3分钟内完成身份验证,通过T-Box车联网模块发送指令,最终避免事故。

然而,这种设计逻辑的争议点在于:远程指令优先级高于本地操作。根据技术文档,当云端发送强制停车指令,本地刹车、油门操作将被直接覆盖。这一机制在应急场景下可能有效,但缺乏物理确认机制——欧盟《数据治理法案》要求“远程控制需经物理按键二次确认”,而国内现行法规仅要求OTA升级备案,未建立实质性审查机制。

比亚迪失控事件引热议:远程停车优先于本地刹车,电控系统漏洞?-有驾

三、电控系统漏洞:从“软硬脱节”到权限分配

成都事件中,车辆ABS系统与智驾模块通信中断,导致ESC失效,暴露出系统冗余设计的不足。传统燃油车有12个独立ECU,而比亚迪e平台3.0仅3个域控制器,集成度提升的同时,任一模块故障都可能引发系统性崩溃。例如,当主控单元故障,备用系统未能及时接管,导致“软硬脱节”。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伦理的缺失。比亚迪事件中,远程停车指令未经司法机构授权,仅凭企业内部流程即执行。这种“企业自审”模式,在特斯拉“刹车门”、奔驰定速巡航失控等事件中均有体现——厂商拥有后台数据的绝对解释权,而用户连自己车辆的实时状态都无从验证。某车企工程师匿名透露:“现在智能车的电子架构就像黑箱,4S店都只能读取厂商开放的数据。”

比亚迪失控事件引热议:远程停车优先于本地刹车,电控系统漏洞?-有驾

四、消费者信任:从“技术崇拜”到“用户主权”

在汽车之家论坛的万人调查中,63%的汉车主认可智驾系统的可靠性,但89%的用户表示“绝不接受远程控制优先”。这种矛盾心理在成都事件后加剧,某比亚迪4S店销售经理透露:“近期咨询智驾包的客户减少40%,很多人直接要求关闭远程控制功能。”

比亚迪的应对措施包括:在2025款汉L的OTA更新中,增加“远程控制物理确认键”,要求车主在10秒内按下方向盘按钮才能执行云端指令;推出“权限分级系统”,将远程控制分为三级,一级仅限车门解锁,三级方可干预动力系统。这些改进能否挽回消费者信心,尚需时间检验。

比亚迪失控事件引热议:远程停车优先于本地刹车,电控系统漏洞?-有驾

总结:技术迭代与用户信任的平衡术

2025款汉L凭借兆瓦级闪充、3万转高性能电机等技术参数,确立30万级市场标杆,但远程控制权限争议暴露出技术伦理的缺失。当前,比亚迪通过“技术退让”策略,将远程控制权限默认关闭,需用户主动开启,这种平衡或许正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从市场优惠看,2025年7月至9月,汉L提供综合补贴最高4.5万元(含国家补贴2万元+比亚迪品牌补贴1.5万元+经销商限时活动),部分城市直降2000元,叠加置换补贴、金融方案及赠品(如充电桩安装、3年免费取送车服务),性价比进一步提升。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风波提供重新审视智能汽车的契机:在享受DiLink 150系统带来的4nm芯片算力、丹拿16扬声器音效时,也应清醒认识技术边界。

当技术创新与用户主权达成平衡,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驶入可持续发展轨道。比亚迪的“失控事件”,或许将成为行业建立“技术-安全-法律”三维监管体系的催化剂——正如德国TÜV专家所言:“当汽车变成带轮子的电脑,安全就该像Windows系统——允许死机,但必须保留强制重启的物理按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