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瞧瞧,这汽车圈最近的“激进竞争”可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续航增强型电动车(EREV)这个细分市场,本以为它只是个过渡方案,谁能想到,它居然不声不响地,把纯电动汽车的阵地都快给蚕食殆尽了。
你敢相信吗?
零跑D19,一款增程式车型,电池容量硬是塞进了80.3度电,纯电力行驶里程更是夸张地达到了500公里!
足足500公里啊!
这串数字一抛出来,许多所谓的纯电动车都得在旁边羞红了脸,心里头估计直犯嘀咕。
笔者初次听闻这组数据,差点以为是哪家车企的宣传稿印刷出了差错。
80.3度的电池,搭配500公里的零排放行程,这摆明了就是一台纯电动车的标准参数嘛!
结果,人家车上不仅揣着个油箱,背上还扛着一台增程器,非要给自己贴上“增程版”的标签。
这番操作,简直就是“纯电动车背了个烧油的移动电源”的超级进化版,那个“移动电源”的体积,甚至比它要充电的“手机”本身还要庞大,这设计思路究竟是怎样跑偏的?
这可不是零跑一家独有的策略。
放眼当下汽车市场,那些增程技术的新兴品牌,一个比一个来势汹汹。
比如新上市的智己LS6,其增程版本电池容量达到了66度,纯电续航最高能跑450公里。
还有小鹏汽车,去年高调宣布进军增程领域,其X9增程版车型的纯电续航目标同样直指450公里。
这股风潮远未止步,深蓝S09、昊铂HL增程版、尊界S800增程版、智界R7增程版等车型,其最高纯电力行驶里程均轻松突破300公里,其中尊界S800增程版更是将这一数字推高到400公里。
这些汽车制造商,莫不是把增程式车型当成纯电动车来精雕细琢了?
增程器,它的本意,在于提供一份额外的保障,是那份“万一电量耗尽,我还能依靠燃油继续前行”的安心感。
可如今的局面呢?
电池容量越堆越大,纯电里程越拉越长,这增程器一年到头能启动个一两次,都算是给足了面子。
这与蔚来董事长李斌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增程车把电池包越做越大,不就是为了进一步减少增程器的启动次数吗?
原先你一年或许还能用上五六回,现在可能一年才用一两次。
每天开车都要额外背负几百公斤的重量,这笔账算下来,似乎并不经济。”
此番言论,无疑直指当前增程车型发展的核心矛盾。
李斌先生的这番话,听起来或许有些“凡尔赛”的意味,毕竟蔚来专注于纯电动和换电技术,与增程路线并无直接关联。
可深入剖析,他所言确实有其深刻道理。
你日复一日地驾驶着一辆背负几百斤“超大号充电宝”的汽车,仅仅是为了那一年中屈指可数的几次“不启动”时刻,这投入与产出真的划算吗?
车辆在行驶时,那种沉甸甸的压迫感,即便你坐在驾驶舱内,深踩加速踏板,电动机的响应虽然迅猛,推背感说来就来,可总觉得少了纯电动车那种轻盈灵动的穿梭感。
当车辆转向时,车身重心因为那块硕大电池组的缘故,也会让方向盘传递出一种“沉重”感,失却了一份灵活自如。
更不提那占据空间的油箱和增程器,即便平时不工作,它们也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整车的自重。
汽车厂商并非不通情理之人,消费者更非不明就里的冤大头。
这股“增程纯电化”的趋势之所以如此猛烈,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市场逻辑。
而这个逻辑,归根结底,便是我们国人对“里程忧虑症”那份深入骨髓的惧怕。
试想一下,我们普通百姓购买汽车,究竟是为了什么?
无非是追求一份省心、一份安心,以及驾驶时的舒适惬意。
纯电动车固然在环保方面表现出色,加速迅猛,行驶静谧,当你坐进驾驶舱,那种未来科技感扑面而来,甚至能听到电流细微的声响,仿佛驾驶着一台大型智能玩具。
然而,一旦进入寒冬时节,或是需要进行长途跋涉,那续航里程便会像断崖般迅速下滑,充电桩又并非随处可见,排队充电更是家常便饭。
那种眼巴巴看着电量百分比一点点滑落,内心如被猫抓挠般的煎熬,凡是经历过的人都深有体会!
增程车型,恰好成了这个两难困境中的“黄金解决方案”。
它为您配备一块大容量电池,让您在日常通勤、城市穿梭时,完全可以将其视作一台纯电动车来驾驶,尽情享受纯电驱动的宁静与顺滑。
当您踏板深踩,电动机瞬间爆发的澎湃扭矩,能将您稳稳地按在座椅上,超车并线简直是轻而易举。
车厢内部,那些考究的材质,譬如真皮座椅的细腻触感,中控大屏流畅的滑动操作,以及音响系统里传出的立体环绕音效,都让您觉得,这份投入物有所值!
偶尔遇到跨城出行,或是回乡探亲,纯电续航不足时,无须担忧,油箱里尚有燃油储备,增程器一旦启动,立刻能为您“补充能量”,心理负担瞬间烟消云散。
您甚至能感受到增程器启动时,车身那轻微到几乎难以察觉的震动,以及发动机舱里传来的低沉嗡鸣,就像给车辆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这种“兼顾两端”的平衡,是纯电动车无法提供的,燃油车也无法企及。
因此,与其说是车企在“卷”电池,不如说是消费者在“推动”车企“卷”电池,大家骨子里都渴望将增程车当纯电动车使用,只是想多一份保障。
核心问题依然存在,这份因电池容量增加而产生的额外成本,最终将由谁来承担?
答案无疑是咱们这些真金白银掏钱的消费者。
当初理想汽车刚推出增程车型时,其市场策略正是基于“成本效益”这一核心点。
彼时动力电池价格高昂,增程器方案相对更为经济,由此带来的价格优势,自然吸引了更多人尝试新能源。
那时,一台增程车型,价格区间在十几万到二十万之间,其性价比表现堪称卓越。
方向盘握在手中,仪表盘映入眼帘,让人感觉这车既实用又划算。
然而,今时今日呢?
这些搭载“超快充+大电池+长续航”配置的增程车型,其制造成本已非昔日可比。
据了解,部分增程车的成本,甚至已经超越了同级别的纯电动车。
这不就是“增程车自相矛盾”吗?
昔日的平民英雄,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豪华设定”。
看看现在那些动辄四五百公里纯电续航的增程新车,售价普遍都逼近20万元,有的甚至突破30万元大关,直接跻身高端市场。
汽车制造商自然也有自己的商业考量。
高端市场,那是各家品牌必争之地。
价格门槛摆在那里,谁也不愿自家车型有明显的短板。
消费者都期望投入大笔资金,购得一台“全能型选手”,最好是“面面俱到,还要更出色”。
“超快充+大电池+长续航”便成了高端增程车的“标准配置”,它代表着品牌实力与技术高度。
您将它开出门,不仅彰显品味,还能体验到几乎与纯电动车无异的驾驶感受,那份静谧,那份加速的平顺,都让您觉得这笔消费物有所值。
笔者细细思量,增程车型今年前三季度在整个新能源市场中,零售份额仍不足10%,说白了,它依然是个相对“小众”的存在。
本来是靠着性价比打开市场,可现在却越卖越贵,这条发展路径是不是走偏了呢?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增程车走向“纯电化”,这步棋,真的走对了吗?
这种感觉,就像你原本只想吃一碗经济实惠的家常面,结果店主却告诉你,他给你加了顶级鲍鱼,放了法国松露,又配了深海鱼子酱,然后告诉你这碗面现在要888块。
味道想必是更好了,可它还是你最初想吃的那碗家常面吗?
所以,未来的增程车市场,究竟是会继续“一路狂奔”,最终与纯电动车彻底“融为一体”,还是会回归本源,重新找到它作为“补充方案”的定位,让价格更亲民,再次成为寻常百姓的“心头好”?
这道难题,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最终答案。
我个人觉得,这一系列演变,既让人心生好奇,又夹杂着一丝不解。
各位看官如何看待?
是钟情于这种“纯电化”的增程形式,还是认为它应该安分守己地扮演“后备”角色?
评论区里,咱们一起探讨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