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罢工两年,特斯拉欧洲销量暴跌28%,比亚迪却逆势暴涨4倍,马斯克撞上“老规矩”

最近欧洲车市这反差感,真是绝了。一边是特斯拉焦头烂额,销量崩得一塌糊涂;另一边,比亚迪却像开了挂,卖得风生水起。

谁能想到,这冰火两重天的背后,竟然是一场在瑞典持续了快两年的罢工。特斯拉的销量暴跌和比亚迪的销量翻了4倍,这两件事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实际上却被一根看不见的线牵着。这根线,就是“规矩”。

马斯克撞上了瑞典的“老规矩”

说实话,瑞典那地方的劳资关系,跟咱们熟悉的完全是两码事。他们那儿竟然没有最低工资法,工人的待遇全靠工会出面,跟老板们坐下来一张桌子一张桌子谈出来的“集体协议”来保障。这个模式已经稳稳当当运行了快一百年,九成的工人都被这协议罩着。

瑞典罢工两年,特斯拉欧洲销量暴跌28%,比亚迪却逆势暴涨4倍,马斯克撞上“老规矩”-有驾

所以,工会在瑞典不只是帮工人“闹事”的,更是企业运营的“稳定器”。大家习惯了有事好商量,罢工这种事,几十年难得一见,通常是矛盾激化到最后的终极手段。

可马斯克偏不信这个邪。自打2014年特斯拉踏入瑞典,工会IFMetall就年年找上门,想签个集体协议,结果人家理都不理。马斯克本人更是把“不喜欢工会”挂在嘴边,觉得那套东西会搞出“领主和农奴”的对立感,影响公司氛围。

员工的日子是什么样的?一个叫雅尼斯的哥们儿2021年进了特斯拉,他说加不加薪全看经理当天心情。他自己就因为被说“没达到目标”而被拒了加薪,他同事更惨,理由竟然是“态度不对”。这种不确定性让工人们忍无可忍。

终于,在2023年10月27日,工会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罢工。按常理,企业看到这阵仗早就该坐下来谈了。但特斯拉,依然我行我素。

一场谁也不肯眨眼的“硬仗”

罢工一开始有130个维修工参加,两年耗下来,还剩70个硬汉在坚持。特斯拉的对策也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直接另外招了一批新人顶上。要知道,这种直接找人取代罢工者的操作,在瑞典自1930年代以来就没发生过了,这简直是捅了马蜂窝。

研究员德国·本德都说,特斯拉这么干虽然不违法,但它破坏了这里所有人默认遵守的游戏规则。

这场拉锯战就这么僵持了快两年。特斯拉为了绕开码头工人的封锁,宁愿舍近求远,把车用渡轮从德国运到特雷勒堡。新车的车牌因为邮政罢工拿不到,它就跟交通局、能源局来回打官司,官司打了一轮又一轮,就是不低头。

瑞典罢工两年,特斯拉欧洲销量暴跌28%,比亚迪却逆势暴涨4倍,马斯克撞上“老规矩”-有驾

当然,工会那边日子也不好过,毕竟罢工耗时耗力。最近,工会主席玛丽·尼尔森也松了口风,说不一定非得签那个集体协议,只要能把行业标准写进雇佣合同也行。可特斯拉呢,嘴上喊着“我们的待遇比工会要求的还好”,就是不签任何纸面协议。

欧洲人用钱包投了票

特斯拉这么硬刚,真的没代价吗?市场很快给出了答案。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最新的数据简直是在打特斯拉的脸。今年前九个月,特斯拉在欧洲的销量同比暴跌了28.5%,在欧盟区更是惨跌38.7%,市场份额萎缩到只剩可怜的1.4%。

就在特斯拉焦头烂额的时候,比亚迪在欧洲高歌猛进。光是9月份,比亚迪的注册量就达到了24963辆,同比直接翻了近四倍。这个对比,实在是太刺眼了。

比消费者跑得更快的是资本。荷兰最大的养老基金ABP,掌管着4万亿人民币的巨额资产,最近直接把手里价值5.71亿欧元的特斯拉股票全清仓了。理由很简单:看不上马斯克离谱的薪酬方案,更看不惯特斯拉对待员工的方式。紧接着,瑞典的AP7基金也抛售了130亿克朗的股票,嫌弃特斯拉的做法“不地道”,不符合负责任的投资原则。

结语

这事发展到今天,早就不是70个工人和特斯拉之间的小摩擦了。它成了一场美式“硬汉资本”与欧洲“社会共识”的正面硬碰硬。

瑞典罢工两年,特斯拉欧洲销量暴跌28%,比亚迪却逆势暴涨4倍,马斯克撞上“老规矩”-有驾

特斯拉如果退让,那全球各地的工会可能都会闻风而动;而工会如果退让,那近百年来建立的劳资平衡模式就可能出现第一道裂痕。

但现在看来,结局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当消费者不再买账,当资本用脚投票,再强的硬汉也得掂量掂量。马斯克可能赢了和70个工人的对峙,但输掉的,可能是整个欧洲市场的信任和未来。说到底,生意场上,有时候比技术和资本更重要的,是懂得尊重和遵守当地的规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