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势N9,我前两个月还真动心。说实话,品牌溢价、合资背景,外加大尺寸SUV的姿态,挺合我胃口的。刚开始,我想着换辆车,这配置和价位够打的。结果呢?真看过实车,再坐一回,想法蹭蹭蹭的往下滑。
朋友小李是腾势的忠实粉,昨天我们一起去4S店,我随口问他:你们这两年撑得住吗?他尴尬笑说:嗯,产线偶尔小休,零部件还得跟供应商反复催,不像以前那么稳。我当下心里咯噔一下。毕竟,做新能源汽车,现在供应链波动远比想象复杂。你别以为电池、芯片搞定了,其实从座椅材料到智能模块,都绕不开海外供货和国产配套博弈。供应链不是流水线那么简单,更像是多家店铺轮流抢你钱,一环出问题,全盘受影响。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之前写过关于腾势N9的电动机和变速集成设计本来挺有意思——整车轻了不少,但那一套集成方案,实测下来,舒适度上没达到预期。同价位比,比如蔚来ES6或者理想L8,在滤震和隔音上,N9明显差了点。我的体验是,过个坑洼路,底盘震感被传得厉害,座椅回馈直接影响心情。对,我知道,有人会说那是性能为先,我听着倒有点像在说你自己坐过吗?说白了,厂家研发的技术目标和用户使用感受,往往不在一个频道上。(这一点,确实跟当年我做研发时遇到的冲突有点像)
我也有点偏激。前文说N9缺乏舒适感,有点大了。后来我想想,可能这车的受众是那种更注重驾驶感布局的用户,不是买来当代步神器的宅家小白。自己也得换个视角想想,或许他们更看重的是动力响应和智能交互,那部分确实有亮点,特别是那套OTA的升级能力和交互界面,流畅度颇有高端感觉。可这么想,又冒出另一个问题:这些功能,别家品牌不也有吗?甚至用户口碑更高。比如特斯拉Model Y,交互体验圈了好大风。
咱们再聊聊渠道,我和某4S店销售聊过。销售说:腾势的推广预算不及传统燃油车15%,多靠用户口碑圈朋友,虽然新车发布力挺,但拉动销量效果有限。我当时没马上反驳,但心想,这根本不是营销椒盐,供需和产品竞争力才是关键。用户体验不够好,渠道怎么传播?自媒体圈反响也凑不热闹,社群氛围淡淡的,买车成了被动行为,用户本身并不爱吹这车。
说到价格,我做了个粗略心算。腾势N9顶配落地价大概30万左右,感性讲,百公里综合成本(算电费、保险、保养等)差不多4块钱上下,和蔚来ES6没差太远。但实际开两三年,保值率方面,腾势的残值可能要低个10%-15%,因为品牌认可度和用户基数仍有差距。这点对打算换车的刚需用户非常关键,他们不想开几年车子一文不值,这心理可以理解。
话说回来,那天在4S店,我还看到了一辆同价位的某国产新款SUV。它的内饰做工比腾势更用心,坐起来软绵绵的,隔音也优秀得多。销售跟我聊天时感叹:咱这车月卖两千台,日常保养也便宜,车主满意度高。听着让我有点心里犯嘀咕:我之前老盯着大品牌,忽略了这些实际细节,真是眼界有点狭窄。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真的,腾势N9的问题不一定是产品,它的定位让我想起当年一堂课学的供应链博弈课。研发阶段好比做一锅大汤,研发、供应、渠道、用户这四个锅铲你没掌控好,汤就煮不上味道。腾势这锅汤,配方不是全错,但各个环节打架,味道就怪怪的。特别是那种顶着合资品牌光环却没办法保持稳定产出的尴尬,或者更准确说,是品牌够高端,但实际体验没匹配上想象的窘境。
最后再问你们,买车时,你会不会受品牌背景和实际感受拉扯得心累?毕竟,花30万出头,既要过硬的性能,又要让人安心的质量和售后,指望一辆车全包,难吗?我就纳闷了,腾势下一步怎么办?是加大研发砸钱改善底盘?还是更多靠软件体验抢用户心智?这其实才是它下一步最大的变数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