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隐患 监管亮剑 11万辆小米SU7被动召回启示录
科技光环下。安全无捷径。
2025年9月19日。小米汽车宣布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这不是一次普通的OTA升级。而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后的被动召回。智能汽车的安全警钟。再次敲响。
一、召回以缺陷为前提
L2辅助驾驶。存在致命盲区。
召回原因很明确: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时,系统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能增加碰撞风险。
真实案例触目惊心。济南车主在高速上以110km/h开启辅助驾驶。前方货车突然变道。车辆竟毫无反应继续加速。最后一秒才猛打方向盘躲过一劫。还有更可怕的。暴雨天气中车辆多次无法识别湿滑路面的车道线。突然偏离车道向护栏冲去。
OTA升级只是手段。消除缺陷才是本质。市场监管总局早已明确:无论线下修理还是线上升级,只要是为了消除缺陷,都属于召回。这次小米通过OTA为车辆免费升级软件,正是为了消除安全隐患。
二、被动召回的真相
编号不会说谎。
小米此次召回编号为“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解码这些字符:缺陷类别为S——安全缺陷;召回类型为I——受调查影响召回。这不是主动召回。
对比鲜明。一汽丰田和小鹏汽车近期的召回,编号末尾都是V——代表主动召回。差距显而易见。责任态度更是一目了然。
11万辆不是小数目。这相当于小米SU7近三分之一的交付量。数字背后是11万个潜在风险。是11万个家庭的安全牵挂。
三、OTA≠召回
常见认知误区。必须澄清。
很多人认为:OTA能解决的就不是大问题。大错特错。OTA只是召回的一种技术手段,绝不等于召回本身。更不能代替召回。
国家监管持续强化。2020年就发布通知要求:采用OTA方式消除缺陷的生产者,必须按照召回管理条例备案。2025年新规更明确:企业实施OTA升级活动消除缺陷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缺陷汽车产品。
安全没有折中方案。视觉识别算法在逆光条件下存在盲区。毫米波雷达检测横向移动物体时有延迟。这些都不是小问题。是可能致命的大问题。
四、信任重建之路
召回只是开始。
2025年4月,“小米SU7车主退车联盟”曾发送律师函。要求对系统缺陷导致事故的车辆全额退车。超过3000名车主提交退车申请。小米官方当时回应:可选择延长质保加3万元生态积分补偿。
车主们要的不是积分。是安全。这是11万车主的心声。
智能汽车不是“beta版”试验场。手机系统崩了可以重启。汽车软件故障可能致命。把汽车当手机迭代是致命的认知错误。
专家观点一针见血:当前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车企有义务明确告知消费者技术的边界。而不是过度宣传自动驾驶能力。使用L2级辅助驾驶时,必须保持注意力集中。双手不离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五、前瞻与启示
监管越来越严格。
2024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33次,涉及车辆1123.7万辆。OTA召回19次,涉及车辆406.8万辆,比上年增长246.8%。这些数字背后是监管的强化和标准的提高。
消费者有权要求更多。若缺陷导致“使用性能显著下降”,即使通过OTA修复,车主仍可主张解除购车合同。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未来之路很清晰。车企必须明确:安全是智能汽车的底线。不是可选项。技术可以迭代。但安全没有试错空间。
结语
创新不止步。安全不妥协。
小米SU7的被动召回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智能汽车时代,OTA便利性不能以安全为代价。监管的强化、消费者的觉醒,都在推动行业向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科技赋能汽车。但归根结底,安全才是永恒的驾驶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