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够用”迈向“好用”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电动汽车普及提速,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我最近闲翻了下某汽车行业的政策和数据,发现有点意思。

你知道吗?截至今年8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已经超过1700万,换电站近5000座。这个数字放在以前,尤其是五年前,简直天方夜谭。

我记得第一次知道这个数字,还是在我工厂访查配套设施时,那会儿我们还在努力赶赶充电网的规划。

从“够用”迈向“好用”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电动汽车普及提速,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有驾

实际上,这样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家对充电问题的印象。不是说过去没人考虑过,但那时候,慢得闹心。

你去想一想,一个标准的家庭充电桩,安装流程、维保都挺繁琐。有一次我个朋友问我:充电方便不?我当时还笑,方便倒是方便,就是怕充满后停车麻烦。

问题刚开始就出在:除了少部分爱折腾的用户外,大部分人对充电的耐心不够。

我也试过开着车,从家门口一直到城市最边缘的几家公共桩,发觉还行,但也比不上开油车直接扭头就能加满。

这两年,国家和企业合作奋力改善这个状况。从硬件到软件,变革迅速。标准体系逐步完备,充电安全、互通、设备质量这几个焦点,大部分已经摸索到门道。

举个例子,好多车主反应:我这车插上快充,一次不超过半小时差不多满。但实际操作中,我自己试过,遇到过几次充电桩故障,或者不兼容,这也让我对快充仍存疑。

从“够用”迈向“好用”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电动汽车普及提速,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有驾

这里我得插一句:我刚才翻了一下笔记,对比同价位车——比如吉利和比亚迪的某些车型,实际用起来差别还挺明显的。

比亚迪的快充桩,能把车从20%充到80%,不超过20分钟。吉利那边,可能得多等个五六分钟,但稳定性要更好一点。平时用车,大家会更在意真用起来不卡壳,而不是表面上快。

我曾经跟车间的修理工抱怨:充电排队,排得人都快烦死。他笑着跟我说:其实广州的充电点,村口就走个十分钟,平均每个点日均充电量,估算不到1.2次。感觉数字这事,究竟有多大?不太好说,但直观感受,就是形成点的密度,还远不能满足需求。

这就会让我想,未来是不是可以用人设把这个补上?比如营造社区电站,让充电成为一种日常小事,但又方便得不要不要的。是不是某种程度上,建立微网更科学?

意识到这一点,我又开始犹豫:这些硬件是不是非要高端,其实普通点就够用,关键是用得顺。毕竟,充电设备的利润空间,不像整车利润那么可观,要么就是政府补贴,要么就是少赚点。

从“够用”迈向“好用”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电动汽车普及提速,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有驾

说白了,就是产业链的博弈:谁愿意多投钱,谁才能掌控基础设施的局面。这个逻辑,就像我之前做工厂,为了节省成本,我就把孵化箱和干燥箱拼个近似,结果发现实际用料差别还挺大。

我觉得,产业链多元化发展这事,也是逐步摸索出来的。大型企业、地方供应商、小型新创,都在争夺这片蛋糕。有的想着快充只做设备。有的则是通过软件和服务切入,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你说真的,充电的用户心理有时候挺复杂。有的用户,充个电就像买菜一样,日常心不在焉,但一遇到问题,就会焦虑。

我就很好奇:在这么多的充电点中,哪一类用户是主力?体感差不多,估算大概80%用车里只会充一两次,真正频繁充电的,也许只有车队司机。

这个思路转弯一下,没细想过的是:是不是大部分家庭用户,对充电便利的要求其实比快更重要?比如晚上睡觉时,插着充一夜,第二天够用不就行?

从“够用”迈向“好用”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电动汽车普及提速,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有驾

我倒是觉得,像我这细碎的想法,未来或许不止用在政府规划中——还可能在普通用户心中,彻底变成一种惯。

这些基础设施,要做到好用的门槛,除了硬件的寿命、软件的兼容,再怎么说,还得考虑体验。体验差,用户就会折腾。

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超便捷的充电方式?比如车直接在泊车时自动充电,几乎不用插插头。这个脑洞挺大,但其实也不难想象:车身、地面,都变成智能感应区,就像那个自动贩卖机一样。

我有一个没想过的问题:假如充电桩和车能无缝对接,会不会忽略了用车惯中那些细节?

很多人惯充满后,开走但未及时拔枪,导致充电桩闲置。是不是未来要设个智能提醒机制?

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我相信,基础建设的套路,就是不断优化,直到几乎不用想。

从“够用”迈向“好用”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电动汽车普及提速,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有驾

也许,未来某一天,充电只像打开导航选择目的地那么简单。那会不会让汽车生活更接地气?

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也许这才是下一步的好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