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到个行业报告说,8月纯电动车市场的增长得益于一些车型的价格调整和补贴政策松动,但整体趋势依然很微妙。你知道我开车的那天,路上遇到个大哥,他说: 今年买车,价格涨得厉害,还是别折腾了,等换代再看看。我就哑然。没错,消费者开始变得更理性了,也变得更慎重。
我试图估算一下,去年同期那批20万元左右的纯电车,平均售价大概在18-22万元,折算成人民币不到,估算样本少(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大家买车的预算明显在这块区间徘徊。假设市场上,20万级的车销量占纯电市场的15%,也就是说大概1.4万台左右(估算/体感),这个份额在逐渐缩减。
对比一下,便宜点的10-15万元,那里是消费的核心,也就是说,真正卖得最好的那些其实也是性价比代表。尤其是那些造的小平价款,虽然没有特斯拉那么酷炫,但用料精细、配置还不错,起码算实在。这让我想到,去年比亚迪秦Pro EV,价格在13万左右,一调出来,销量就来了个爆炸式增长。是不是因为价格走心,用户就随手买了?这让我爱思索:是不是,消费者其实最关注载人载物的实用性用车方便,而不是能不能刷到5秒以内?
我还注意到,另外一个点。你说20万车,差不多是中高端,但实际上,很多消费者那点预算,也不是为追求格外炫酷,而是图个稳定用。那我给你打个比喻,咱们设计车,不能总把自己想象成跑车设计师,偶尔也得站在普通消费者角度——我要的不是刺激,能跑能装就行。
这也让我疑惑,为什么这么多新车还试图往豪华感上硬凑?耗费大量利润造那些不切实际的豪华配置,最后销量有限,不就像我朋友的豪华厨房,用一次就被灰尘盖住了。
但有趣的是,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一些品牌的最新车,价格下降了几千,一看配置还是增了点,比如座椅材料变好了,续航稳定性更强。难道说,消费者对实在的需求,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烈?
供应链的心思其实挺复杂的,要保持性价比,不能只盯着高端一头走。有个销售同事跟我说:咱们做车的,最怕的就是定制太高端,结果卖不出去。就像我们买菜,不会为了漂亮先掏钱包,实用才是王道。
砍掉了几套高端配置后,成本一定降低,利润空间还能保证。你猜,百公里的制造成本大概才两三块钱(这段估算/波动大),但卖价差啥的,还能赚不少?这不禁让我觉得,咱们行业的定位其实挺关键——要想有稳定的销量,就得在用户能接受的价格区间,调控出差异化。而且,别忽略了,渠道和推广也是关键。一个车虽然好,但如果没有到位的库存和销售,信息差也就白扯。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难道一个20万元的车,要怎么设计才能让消费者觉得物超所值?是不是别太拼配置,反而应多关注售后服务和用车体验?店都说:客户买车,不光是看车,更多在看买车的流程、售后,省心才是王道。
而且,这市场的心理还在,毕竟价格一调低,压力还挺大。可是我在想,用户真的是只看价格吗?还是说,大家其实在等更合心意的新技术做出来?自动驾驶什么时候能普及到一半价格范围?这是个大问题。
我不太清楚,为什么到20万的车还那么难突破?是不是因为那一部分用户真的是深思熟虑的群体?我觉得,可能他们不是盲目踢价,而是用买车做选择的场景去衡量,觉得下一步怎么买,才最划算。
还得留意一个细节,北方的冬天,续航不行,动力再强也白搭。对比长城、比亚迪那些,明显更注重抗寒性。想想那些花大价钱买车的客户,是不是也更看重实际用车而非配件堆积?
其实我也挺嫌麻烦的,搞那些豪装套餐内饰软包什么的,折腾得我头大。反倒实用点的细节更打动我——比如一个按键的弹性,或者空调风量的调节,哪怕很细微,都能影响到用车的心情。
有个疑问,估计不太准——为什么20万档的电动车,续航和安全配置还不能帮用户彻底打消顾虑?是不是内部的供货链还没做到可控?我猜,可能这个价格区间上,供应链的调整空间更大点,利润也更紧。
我想说一句:真正能打动用户的,真的不是那些花哨的配置,而是切实的利用价值。车变得更像家中的工具,而不是炫耀的资本。那么下一辆20万左右的车,你觉得哪些地方还能做得更刚刚好?
(这段先按下不表)……好啦,想到这,忽然觉得,在满街的电动车里,能赚到钱的,可能还是那些用心扎根在用户真实需求上的品牌。你说呢?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