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高铁这事儿,得从2008年那会儿开始讲。那年北京奥运会眼瞅着就开了,高铁建设正热火朝天,中国从日本和德国进口了不少车轮来支撑项目。结果呢,日本和德国企业突然联手,说不卖了,给钱也不卖,直接撕毁了价值8000万美元的订单。
这笔钱换成人民币差不多5.7亿,够狠吧?他们这么干,就是想卡住中国高铁的脖子,保住自己在技术上的老大地位。国外企业对高铁车轮技术捂得死死的,坚持不申报专利、不发表论文、不允许参观交流这种“三不”原则,生怕别人学去。中国高铁起步晚,本来就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走,这下子供应链断了,好些项目得耽搁。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马钢,早就是国内生产火车车轮的老牌企业,从50年代就开始干这行。2008年断供一出,马钢就接了国产化高铁车轮的任务。团队上百人,搞了几十轮工业试验,花了好几年时间攻克材料和工艺难题。高铁车轮看着简单,就一铁疙瘩,其实技术含量高着呢。一节车厢重60吨以上,每对车轮得扛十几吨的循环载荷,还得耐高温低温,硬度韧性精度都得顶尖。马钢从钢坯到成品,全流程国产化,花了大力气优化合金比例和热处理工艺。
2016年7月,两辆装配马钢车轮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跑出时速超420公里的世界最高速交会重联试验。这事儿让国外同行傻眼。2017年1月,马钢高铁车轮拿到中铁检验认证中心的CRCC证书,成为国内第一家有高速车轮商业化资质的企业。从2008年启动到这,用了不到10年,中国高铁车轮就从进口依赖转到自主生产。以前每年进口车轮花大把钱,采购周期几个月到一年,现在全自己控了。赵海还因为这事儿得了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继续带团队搞创新。
断供那会儿,日本和德国企业还嘲讽中国高铁靠进口,基建狂魔也跑不远。可中国没坐以待毙,反倒借这机会加速国产化。国外车轮垄断四国: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他们的车轮能支持时速510公里以上实验,但价格高,起步一对60万人民币。中国突破后,不光自己用,还开始出口。德国威滕伯格公司现在低头向马钢批量采购160组车轮,用在他们维护的列车上。日本企业订单丢了不少,气得直跳脚,损失上亿。以前他们卖给中国的东西,还时不时出残次品,比如高铁牵引系统的IGBT模块,中国出三倍市场价买,结果测试时炸了。每年进口这玩意儿就得12亿人民币,现在中国2014年就自主研发出来了,成本直线降。
中国高铁车轮的突破,不止是技术事儿,还带出了产业链安全。马钢现在生产的全流程减碳20%以上,重载车轮出口海外,适应不同环境。2023年,装配马钢车轮的复兴号长编组动车组从武汉跑到天津,全程稳定。2024年12月,时速350公里高速车轮通过60万公里考核,进入规模化运用。同月,CR450动车组样车下线,马钢车轮助力,制动性能提升20%,牵引效率升3%,运营时速从350公里提到400公里,实验速能到450公里。这车轮强度、韧性、耐磨性都平衡得很好,用了新材料和尖端工艺。
今年7月,北京办了第12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60多个国家来人,中国展示CR450动车组样车和时速400公里高速车轮,代表世界顶尖水平。大会上,中国中车展了22款实车,从时速200公里复兴号到CR450,还有超导电动悬浮车,能时速600公里。凤凰磁浮观光列车时速100公里,转弯半径75米,噪声比轮轨低6到10分贝。中国高铁里程已到4.8万公里,占全球70%以上,从追赶者变领跑者。15年前第七届大会在中国开,那时里程才7531公里,现在翻了好几倍。
这大会不光秀技术,还谈标准。中国铁路累计主持ISO、IEC和UIC国际标准制定修订65项,参与249项。高铁领域全部11项系统级国际标准,全是中国主持的。比如《高速铁路设计基础设施》和《高速铁路设计供电》,都是首部国际铁路标准。中国输出标准到40多个国家,参与列车规划设计建造运营。雅万高铁是中国海外首条全系统建造的高铁,用了中国标准。国外同行现在来大会,不停打听中国高铁新动作,未来发展啥样。局面反转了,以前中国单向学习,现在人家来取经。
高铁车轮国产化这路,走得艰辛但值。以前没技术,国外说了算,定价权在人家手里。现在中国有话语权,能生产适应国外环境的产品,定价自己定。德国日本企业遇到强竞争,订单受冲击。马钢车轮不光用于国内,还出口印尼高铁啥的。中国高铁不光追求里程长,还得维护线路长效运营,车轮技术得持续进步。
坚持自主创新没错。断供想打压中国发展,结果中国规则打脸他们。高铁车轮从卡脖子变摇钱树,中国制造再添利器。外媒以前说没进口车轮中国高铁跑不起来,现在质疑碎了。中国高铁从引进到输出,技术标准领全球。这事儿接地气,就跟老百姓坐高铁一样,稳当又快。未来,中国高铁还会向纵深发展,带给世界更多惊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