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盛行时代,为何仍有人反感
当街自燃的新闻又一次刷屏了。又是新能源车。浓烟滚滚。火光冲天。车主呆立原地。一句话说不出。这样的画面,我们见得太多了。
平均每天超过7台新能源汽车自燃。这个数字,像一根刺,扎在每一个潜在消费者心里。你说它小概率?可万一发生在自己身上呢?谁又能承受?
传统燃油车也会自燃。没错。但原因大多清晰——电路老化。改装不当。易燃物引燃。而电动车呢?刚提的新车。停在地下车库。充电中。行驶中。甚至静止状态……都可能毫无征兆地燃烧起来。
更令人窒息的是,锂电池一旦热失控,根本扑不灭。车载灭火器?形同虚设。干粉?泡沫?水?统统无效。只能眼睁睁看着它烧。温度高达上千度。自带氧化剂。燃烧速度以秒计。留给逃生的时间……太短了。
自燃率万分之三。听起来很低?可这已经比传统车企奉为圭臬的“六西格玛”标准高出百倍。这是什么概念?质量失控的边缘。失控。两个字,足够让人胆寒。
你敢把一台随时可能起火的机器,当成全家出行的依靠吗?尤其是后排坐着孩子。老人。你的至亲。
可媒体还在狂欢。发布会灯光璀璨。“50万以内最好SUV”“百万级驾控标杆”……口号一个比一个响。技术吹得神乎其神。智能驾驶。空气悬架。零百加速3秒内……可没人告诉你,电池包在高温下有多脆弱。
续航虚标呢?标称600公里。冬天实际跑400都费劲。开个空调?掉电飞快。高速上?电量像瀑布一样倾泻。服务区充电桩前排长队。两小时起步。你的时间,不值钱吗?
保费呢?同样价位,新能源车保费贵30%不止。出一次事故,换电池?动辄十几万。保险公司都怕。你还敢激烈驾驶吗?
换电?听起来美好。可全国换电站屈指可数。覆盖范围有限。电池标准不统一。今天你用这家,明天换不了另一家。生态割裂。用户买单。
我们不是反对进步。谁不想蓝天白云?谁不期待零排放?可技术不成熟,就该被捧上神坛吗?资本狂飙。流量为王。用户成了试验品。
某品牌发布会说“重新定义豪华”。可豪华是什么?是安全。是可靠。是十年如一日的安心。不是参数堆砌。不是话术包装。
当一辆车连最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谈再多智能、再快加速,都是空中楼阁。地基塌了。楼再高,也迟早崩塌。
有人反驳:传统车也有问题。当然。但燃油车经过百年迭代,体系成熟。而电动车,不过十余年。技术积累?远远不够。
更可怕的是,部分车企的态度。出事了,第一时间甩锅车主。操作不当。外部因素。就是不谈电池本身缺陷。公关话术一套套。技术解释云山雾罩。消费者听不懂,就成了“误解”。
你去看投诉平台。电池故障。续航缩水。充电失败。系统死机……问题成山。可热搜上,依旧是明星代言。销量神话。融资消息。
这不是健康的发展。这是泡沫。是狂欢背后的隐忧。
我们需要电动车。但需要的是踏实造车的企业。不吹牛。不画饼。承认不足。持续改进。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把用户当韭菜。收割一波是一波。品牌溢价拉满。实际体验打折。
技术可以原谅。但傲慢不能。无视用户恐惧,只会把更多人推向对立面。
下次发布会,能不能少一点“颠覆”,多一点“敬畏”?敬畏生命。敬畏技术。敬畏市场。
毕竟,车不是手机。摔了换一个。车,承载的是人命。
当一台车烧成骨架,所有参数都归零。只剩下灰烬和眼泪。
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未来出行?是速度与激情的秀场?还是安全与可靠的承诺?
答案,本该清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