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重生”!新董事长上任,力帆正式更名

有消息称,2025 年 2 月那则 “力帆科技更名千里科技” 的公告,不少人以为只是换个招牌,说白了,这事远没这么简单。

要我说,力帆的 “重生”,从来不是单家企业的事,是我国传统车企在智能时代找活路,更是重庆这座 “汽车第一城” 借势升级的缩影。

力帆“重生”!新董事长上任,力帆正式更名-有驾

众所周知,力帆当年靠摩托车发家,尹明善把它做到 “摩托大王”,产品卖去 160 多个国家时候确实风光。

可 2004 年转做汽车后,路子就走歪了 : 总想着靠低价抢市场,没在技术上多下功夫。

客观来讲,2018 年把造车资质卖给理想,就已经露了怯时候它不是不想做,是真没能力跟得上电动化的浪潮了。

力帆“重生”!新董事长上任,力帆正式更名-有驾

到 2020 年,力帆的窟窿彻底藏不住了:账面现金就 13.8 亿,负债却超 200 亿,供应商一申请,直接走了破产重整的路子。

我想说,这真不是经营差这么简单会行业里长安、比亚迪都在押电动化,力帆还在靠燃油车撑场面,说白了,就是被行业甩下了,倒只是时间问题。

2020 年底吉利接手,不少人觉得是李书福捡了个 “便宜”: 拿个生产资质,再占块重庆的地。

但实际上,吉利心里门清:重庆有 1200 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从芯片到电池材料都齐活,在这造车,成本比别处低不少。

重点是,吉利想补西南市场的短板,力帆的工厂、渠道正好能用,这哪是捡便宜,是踩准了重庆的产业节奏。

力帆“重生”!新董事长上任,力帆正式更名-有驾

当然了,吉利也没白拿好处,得帮重庆稳住就业、扛下部分债务,还得搞符合本地需求的业务 : 比如推换电车型,专供网约车市场。

2022 年力帆那时还没更名卖了 5.68 万辆车,看着不少,可 60% 以上都是 B 端网约车,个人消费者认不认?

说实话会的力帆,更像个 “代工厂”,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024 年 7 月,旷视科技的印奇花 24.3 亿买了力帆 19.91% 的股份,同年 11 月当上董事长,这步棋没人想到。

有人觉得,一个搞 AI 视觉的,来管汽车企业,靠谱吗?

但我想说,印奇来,不是瞎掺和 : 他盯着的是智能驾驶的 “低成本缺口”。

力帆“重生”!新董事长上任,力帆正式更名-有驾

众所周知,华为、特斯拉搞智驾,要么全栈自研砸钱,要么堆激光雷达搞高端,中小车企根本用不起。

印奇带的 AI 团队,擅长的是用算法降成本,比如把 BEV 视觉算法优化一下,不用那么多传感器也能实现城市 NOA,这正好戳中了不少车企的痛点。

言下之意很清楚:他不是来救力帆的,是来借力帆的制造底子,做智驾解决方案的。

2025 年更名千里科技后,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发布 “千里智驾 1.0”,还说半年内推 L3,2026 年搞 L4。

不少人觉得这是吹牛,毕竟 2024 年千里的研发支出才 5.3 亿,跟华为车 BU 的 214 亿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但实际上,千里的底气来自重庆的产业集群。

举个例子,千里要搞智驾,不用自己建算力中心 : 阿里云在重庆有英伟达 H100 集群,日处理 PB 级路测数据;

要高精地图,高德直接把西南地区的厘米级数据给它用,据测试,接入后在重庆黄桷湾立交的通过率比行业平均高 15%。

说白了,它不用啥都自己干,重庆现成的资源就能用,成本比单打独斗低太多。

这跟华为全栈自研不一样,是另一条路 : 借本地生态,做 “轻资产” 智驾供应商。

可能有人没注意,重庆这几年一直在推《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目标很明确:2025 年智联网联汽车产销量占全国 10% 以上。

力帆变千里,正好踩中了这个节奏。

客观来讲,重庆给千里的不只是资源,还有 “试验场”: 它是首批 “车路云一体化” 试点城市,复杂的山地地形、黄桷湾这样的 “魔鬼立交”,都是智驾技术的天然测试地。

更别说,重庆还有长安、赛力斯这些龙头,长安的深蓝、赛力斯的问界卖得火,产业链上的配件厂、工程师资源,千里都能借上力。

这么一看,千里不是孤军奋战,是重庆整个汽车产业在托着它。

力帆“重生”!新董事长上任,力帆正式更名-有驾

最后总结:力帆改叫千里科技,表面是换个名字,实际是我国传统车企借地方产业、AI 技术重生的尝试。

它能不能成,还得看后续 L3 智驾能不能落地、个人消费者认不认,但至少说明一条路 : 传统车企别硬扛,抱对地方产业的大腿,找对技术方向,比啥都强。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本文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我们尽量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