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下调销量目标,大幅削减90万辆,车市内卷加剧!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让很多人都挺关注的,那就是关于比亚迪的事情。

有消息说,咱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比亚迪,悄悄地把2025年的全年销量目标给调低了,从原来那个听起来非常宏伟的550万辆,下调到了460万辆。

这一下子就减少了90万辆,这个数字可不小,都快赶上一些汽车品牌一整年的销量了。

这事儿不是小道消息,像路透社这样有分量的国际媒体都报道了,还说比亚迪公司内部和它的供应商们,在八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接到了通知。

比亚迪下调销量目标,大幅削减90万辆,车市内卷加剧!-有驾

虽然比亚迪官方没有正式对外发布公告,但他们也没有站出来否认这个说法,这种不否认的态度,反而让大家觉得这事儿八九不离十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直以来高歌猛进的比亚迪,为什么突然踩了一脚刹车?

这是不是意味着,连行业老大都感觉到压力了?

咱们先来算一笔账,看看数字背后的现实。

比亚迪之前定的550万辆目标,确实让人听了很振奋,感觉中国汽车品牌真的要站上世界之巅了。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有它的骨感。

根据公开的数据,今年从1月到8月这八个月里,比亚迪总共卖出去了286万辆车。

这个成绩单本身是非常亮眼的,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3%,在整个汽车行业里绝对是名列前茅。

可是,如果拿这个成绩去对照全年550万辆的目标,就会发现任务只完成了大概52%。

这就意味着,在剩下的最后四个月里,比亚迪平均每个月都要卖出66万辆车才能完成任务。

66万辆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比亚迪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销量是37万辆,这个数字已经打破了它自己的记录,让其他所有车企都望尘莫及了。

即便如此,37万辆距离66万辆的月度目标,还差着将近一半。

这道数学题算下来,谁都明白,要在四个月里实现这么大的跨越,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主动下调目标,其实是一个非常理性和务实的选择。

就算是调整后的460万辆,分摊到剩下的四个月,每个月也需要卖出43.5万辆,这依然是一个需要奋力拼搏才能达成的目标。

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为什么连比亚迪这样强大的企业,都会在市场上感到如此大的压力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国内市场的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内卷”得太厉害了。

比亚迪下调销量目标,大幅削减90万辆,车市内卷加剧!-有驾

现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不能简单地用“红海”来形容,简直就是一片“血海”。

价格战打得此起彼伏,你今天宣布降价八千,我明天就敢优惠一万,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车企们却是有苦说不出。

比亚迪的销量基础,一直以来都建立在15万元以下的经济型家用车市场上,像秦系列、宋系列、海豚这些车型,都是家喻户晓的爆款,为比亚迪贡献了大量的销量。

但恰恰是这个比亚迪最核心的阵地,现在正遭受着最猛烈的攻击。

有数据显示,就在今年7月份,比亚迪在这个价位区间的销量,罕见地出现了同比9.6%的下滑。

此消彼长,当比亚迪的增速放缓时,它的竞争对手们却在奋起直追。

比如吉利汽车,通过推出银河、几何等新系列,在同价位市场上的销量实现了超过90%的惊人增长;奇瑞、长安这些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业务也发展得非常快,势头很猛;更不用说像零跑、哪吒这样的新势力品牌,它们用极高的性价比,不断地在市场上抢夺份额。

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是,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占有率,已经从去年最高峰时期的超过三分之一,下滑到了今年上半年的不到20%。

这说明,虽然整个新能源市场的蛋糕还在不断变大,但是来分蛋糕的人变得更多了,而且个个都虎视眈眈。

在这种环境下,单纯依靠降价来换取销量的策略,效果正在变得越来越差。

因为当所有人都降价时,你的价格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

更重要的是,无休止的价格战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利润。

根据比亚迪的财报,今年第二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三成,每卖一辆车能赚到的钱也变少了。

这对于一个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不过,在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同时,比亚迪在海外市场却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广阔的天地。

这可以说是比亚迪战略调整中最为亮眼的一笔。

就在国内销量增速面临挑战的时候,比亚迪的汽车出口业务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今年1到8月份,比亚迪累计出口了63万辆汽车,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高达146%。

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全年完成80万辆的出口目标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从东南亚的泰国,到南美的巴西,我们能看到比亚迪的生产基地正在全球范围内布局。

比亚迪下调销量目标,大幅削减90万辆,车市内卷加剧!-有驾

为了更好地把车运出去,比亚迪甚至自己当起了“船老大”,组建了一支由8艘大型滚装船组成的远洋船队,把挂着“BYD”标志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

更关键的一点是,在海外市场卖车,利润空间要比国内大得多。

同一款车型,在欧洲或者澳洲的售价,往往是国内售价的一倍甚至更多。

今年上半年,海外业务的收入已经占到了比亚迪总营收的28%以上,为公司贡献了可观的利润,成为了一个新的、非常强劲的增长点。

所以,当我们把国内市场的调整和海外市场的扩张结合起来看,就能更清晰地理解比亚迪的这盘大棋。

这次下调销量目标,绝不是认输或者示弱,而是一种战略上的主动调整和转型。

比亚迪正在从过去那种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销量数字增长的“规模优先”模式,转向一个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健康发展”模式。

这种“质量”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上的质量。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在研发上投入了惊人的309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很多上市公司的全年利润。

这些钱都花在了刀刃上,比如研发更安全的刀片电池、更省油的DM-i混动技术,以及追赶行业前沿的“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过去,很多人觉得比亚迪的车在智能化方面有所欠缺,现在它正在用真金白银,努力补上这块短板。

其次是品牌上的质量。

一个真正伟大的企业,不能只靠卖十几万的平价车。

比亚迪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看到了腾势、方程豹,以及售价超过百万的仰望等一系列高端品牌的推出。

虽然目前这些高端品牌加起来的销量占比还不到10%,但它们的存在,极大地提升了比亚迪的品牌形象,也为企业打开了更高的利润空间。

卖一台仰望U8所带来的品牌价值和利润,可能是卖几十台普通家用车都无法比拟的。

总的来看,比亚迪这次主动给销量目标“降温”,是一次非常清醒和务实的决策。

在整个行业都陷入疯狂内卷的时候,作为领头羊,它没有继续被数字绑架,而是选择了调整节奏,把目光放得更长远。

稳住国内的基本盘,守住来之不易的利润,同时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并且向上冲击更高端的技术和品牌。

这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途根据自己的体能和赛道情况,主动调整了配速,这不是为了放弃,而是为了在终点前能有更强的冲刺能力。

在当前这个充满变数的汽车市场,谁能走得更稳、走得更久,比谁的口号喊得响亮要重要得多。

比亚迪的这一步“后退”,实际上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前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