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广汽本田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成绩单——单月销量仅18,491辆,同比暴跌25.06%,环比跌幅更达到61.42%。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对比2024年同期,广汽本田的月均销量还能维持在3.5万辆以上,而如今甚至不到2万辆。
曾经称霸中国车市的“日系三强”之一,为何突然陷入断崖式下滑?
燃油车失守:雅阁跌落神坛,飞度沦为“时代的眼泪”
曾经的销量支柱雅阁,在新能源车型的冲击下,月销量已从“轻松破万”跌至不足5,000辆。
作为本田在华最经典的车型之一,雅阁的颓势折射出合资燃油车的集体困境:配置保守、定价偏高,面对自主品牌的性价比攻势毫无招架之力。
更令人唏嘘的是,飞度、凌派等“平民神车”月均销量不足千台,甚至不及比亚迪海鸥单周销量。
冠道、缤智等SUV车型同样风光不再。
这些曾以“空间魔术师”著称的车型,如今在智能化、舒适性上被问界M5、理想L6等新势力全面碾压。
就连经销商也坦言:“燃油车展厅冷清得像图书馆,销售只能靠降价3万硬撑。 ”
电动车溃败:e:NP成哑炮,P7上市即遇冷
广汽本田并非没有尝试转型。
2023年推出的e:NP系列被寄予厚望,但极湃1月销量长期徘徊在百辆水平,极湃2更是因“15.98万买辆续航545公里的古董车”遭消费者群嘲。
今年4月上市的纯电SUV P7,定价19.99万-24.99万元,却在智驾、续航、充电效率上全面落后同级竞品。
有媒体实测发现,其搭载的Honda SENSING 360+系统在城区道路频繁误判,被戏称为“驾校教练车”。
反观广汽丰田,3月上市的铂智3X以10.48万元起售价搭配激光雷达,上市首月订单突破3.3万辆。
同样的日系合资品牌,转型速度却天差地别。
业内人士指出:“本田对电动化的理解还停留在‘油改电’阶段,而丰田早已学会用中国思维造电车。 ”
质量危机:雅阁投诉量暴增,口碑加速崩塌
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雅阁近三个月投诉量激增。
2025款车型频发电机故障、变速箱顿挫,甚至有车主反映“新车方向机异响如同拖拉机”。
更讽刺的是,本田引以为傲的i-MMD混动系统,在比亚迪DM-i、吉利雷神混动的对比下,油耗优势已荡然无存。
经销商体系也在崩塌边缘。
北京某4S店销售透露:“厂家强压库存,现在库里停着上百台雅阁,单车亏损超2万元。 ”
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反而加速了渠道信心的流失。
合资品牌困局:躺赢时代终结,转型阵痛加剧
广汽本田的困境绝非个案。
日产、马自达等日系品牌2023年在华销量跌幅均超20%,本田中国2024年上半年销量同比暴跌28.28%。
曾经引以为傲的“发动机神话”,在电机时代沦为技术包袱。
就连本田高管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低估了中国新能源车的迭代速度。 ”
这场危机背后,是合资品牌集体面临的三大死结:
技术路径上,既想保住燃油车利润,又难舍混动技术积累,导致纯电路线摇摆不定;
产品策略上,全球车型本土化迟缓,中国特供车又缺乏核心竞争力;
品牌价值上,智能化标签缺失,年轻消费者眼中已成“父辈专属品牌”。
还能抢救吗? 渠道收缩与产线关闭背后的信号
广汽本田已开始壮士断腕。
2024年关闭两条年产能29万辆的燃油车生产线,裁员比例超过20%。
但转型需要时间,而市场不会等待。
蔚来子品牌乐道、小米SU7等新玩家的入场,正在进一步挤压生存空间。
有分析师算过一笔账:
若维持当前下滑速度,广汽本田2025年销量或将跌破30万辆,仅为巅峰期的三分之一。
这个曾经创造“雅阁神话”的品牌,正在经历最残酷的中年危机。
当燃油车的黄昏遇上电动化的黎明,广汽本田的困局早已超越单个企业的范畴。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所有合资品牌的集体焦虑——在颠覆性变革中,曾经的护城河,如何成了困住自己的高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