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因搭载锂电池,被《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明确定为 “第 9 类危险品”。锂电池一旦受撞击、穿刺或高温,会引发 “热失控”—— 短时间释放大量热量和有毒气体,甚至爆炸。但规则留了个 “漏洞”:用滚装船运输时,新能源车可按 “普通货物” 走;若用集装箱船,则必须按危险品标准操作(单独包装、隔离存放)。这种 “双重标准”,让不少企业为图方便选择滚装船,埋下风险隐患。
滚装船像 “海上立体车库”,原本是为了高效装船:固定孔用来拴住车辆防颠簸;斜坡道方便车辆上下层;货舱缝隙预留热胀冷缩空间。可火灾时,这些设计全成了 “帮凶”:固定孔成了 “火焰通道”,火势穿透甲板烧到上层;斜坡道变成 “烟火传送带”,高温烟气顺着坡道窜遍全船;货舱缝隙化身 “烟囱”,加速浓烟扩散,形成 “烟囱效应”。2020 年挪威滚装船火灾、2022 年日本货船 4 亿美元损失、德国货船 1 死多伤…… 近年事故都印证了这种设计隐患。
数据显示,新能源车起火概率和燃油车相近(低于 0.005%),但单次火灾损失超 10 万元,是燃油车的 3 倍。2025 年全球因 “起火风险” 召回的 232 万辆车中,38 万辆是新能源车,28.3 万辆直接因电池问题 —— 海运一旦起火,整船损失可能高达数亿美元。
今年端午,大连港投运两艘新能源专用船,通过 “锂电池运输认证”:上层舱位专属新能源车,智能系统实时监测电池状态;优化通风设计,固定孔加防火隔离层,减少 “烟囱效应”。
按电池类型设充电上限(如部分航线≤30%),降低热失控风险;装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电压,提前 1-2 小时预警。
2024 年 7 月交通运输部明确:简化申报流程,统一监管标准;对合规企业优先保障舱位和港口服务。新能源汽车出海,不能让 “火灾阴影” 拖后腿。从专用船到智能预警,从规则细化到政策支持,多管齐下才能筑牢安全网 —— 毕竟,能安全抵达的 “中国智造”,才是真正的全球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