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遭新华社批评:隐瞒缺陷,何小鹏膨胀了?

何小鹏可能真的飘了。 就在小鹏汽车销量一路高歌猛进、庆祝自己从“ICU”里爬出来没多久,它就被新华社一篇重磅文章狠狠砸在了头上。 这篇题为《一边隐瞒缺陷,一边更换部件! 小鹏疑似“瞒天过海”消解汽车召回政策》的报道,直接揭露了小鹏汽车针对旗下P7+车型重大质量缺陷的“神操作”:不召回、不承认,而是选择偷偷处理,试图瞒过所有车主和监管的眼睛。

今年春天开始,不少小鹏P7+车主遭遇了惊魂一刻。 他们的车辆在正常行驶中,方向盘会突然变得像焊死一样沉重,完全转不动。 仪表盘上同时弹出“检查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的警报。 更让人害怕的是,这种情况在下雨天出现的频繁。

小鹏汽车遭新华社批评:隐瞒缺陷,何小鹏膨胀了?-有驾

有一位车主在高速公路上经历了这一幕。 当时他的车速很快,方向盘助力突然完全失效,他几乎是用全身的力气才勉强控制住车辆,差点造成严重事故。 事后回想起来,他仍然心有余悸。

专业分析指出问题可能出在两个地方。 一种是转向机的接插件密封没做好,雨天进水导致短路;另一种可能是整个电子控制系统出了问题。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厂家彻底解决。

小鹏汽车遭新华社批评:隐瞒缺陷,何小鹏膨胀了?-有驾

小鹏汽车的做法让人大跌眼镜。 面对这么多车主反映的严重安全问题,小鹏官方始终不承认这是普遍质量问题,也坚决不发布召回公告。

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暗箱操作”。 许多车主发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的车辆在保养时被售后人员对转向机接口进行了“打胶”处理。 这被认为是在不更换零件的情况下,试图简单解决密封问题。

还有车主发现,小鹏售后未经他们同意,就偷偷给车辆进行了OTA升级。 这种行为被质疑是想通过软件手段来掩盖硬件缺陷。

小鹏汽车遭新华社批评:隐瞒缺陷,何小鹏膨胀了?-有驾

对于那些发现问题并坚决维权的车主,小鹏采取了“按闹分配”的策略。 谁闹得凶,谁就能先换转向机。 而那些不愿意闹的车主,则被以“配件短缺”为由无限期拖延。

小鹏的这些做法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事件愈演愈烈。 车质网上关于“小鹏P7+方向机”和“小鹏P7+转向机”的投诉量激增,越来越多的车主加入维权行列。

小鹏汽车遭新华社批评:隐瞒缺陷,何小鹏膨胀了?-有驾

新华社和旗下《经济参考报》的报道直接将小鹏的行为定性为“瞒天过海”。 文章指出,小鹏汽车既隐瞒缺陷又更换部件的做法,实际上是试图瞒过监管部门,化解质量危机,本质上是抵制并变相消解国家的汽车召回政策。

这给小鹏汽车带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这家公司刚刚从生死边缘挣扎回来。 2022年小鹏G9上市即“翻车”,配置复杂和定价策略失误被批评为“傲慢轻用户”,导致销量暴跌,月销量只有几千台。 何小鹏自己都承认,当时的小鹏汽车进了“ICU”。

为了挽救公司,何小鹏请来了长城汽车的前二把手王凤英。 两人联手对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出了MONA系列等热销车型。 这些努力取得了成效,2025年1-7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23万多台,同比增长270%,创下历史新高。

小鹏汽车遭新华社批评:隐瞒缺陷,何小鹏膨胀了?-有驾

就在这样的大好局面下,小鹏P7+的质量风波和应对失当给公司带来了新的危机。 从G9时期的“傲慢轻用户”到P7+时期的“侥幸瞒用户”,小鹏汽车似乎并没有真正吸取教训。

MONA系列车型为小鹏攒下的品牌好感就像存进银行的钱,而P7+质量风波和应对方式正在连本带利地取出这些积累。 车主们感到失望的是,一家曾经濒临死亡的企业,在重新站起来后,似乎又忘记了是谁在关键时刻支持了它。

小鹏汽车遭新华社批评:隐瞒缺陷,何小鹏膨胀了?-有驾

监管部门也面临新的挑战。 小鹏汽车的做法给我国正在加强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召回和生产一致性监管带来了新问题。 如何防止企业利用OTA等技术手段规避召回责任,成为亟待解决的监管难题。

对于何小鹏个人而言,这次危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不是销量上的成功让他有些飘飘然了? 是否市场表现好转就放松了对产品质量和用户责任的要求?

小鹏汽车的反应将决定这场危机的走向。 是继续试图掩盖问题,还是坦诚面对、全面召回,不仅关系到P7+车主的安全,也关系到整个品牌的未来。

小鹏汽车遭新华社批评:隐瞒缺陷,何小鹏膨胀了?-有驾

消费者正在密切关注小鹏汽车的下一步行动。 在社交媒体和汽车论坛上,要求小鹏正面回应新华社批评、全面召回问题车辆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场风波已经超出了单纯的产品质量范畴,演变为一场关于企业诚信和社会责任的公开考验。 小鹏汽车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的信任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