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企都在聊算力,荣威只想让你堵车时腰不疼,这算降维打击吗?

讲真,最近看到荣威D7那个价格,我太阳穴都跟着突突了两下。8.58万起那个标语估计是某个销售喝大了写的,但就算真实起售价拉到十万出头,这事儿也已经不是价格战了,这是直接往所有B级车同行的饭锅里扔了个压缩毛巾,遇水膨胀,把所有人的饭都给挤出来。

当车企都在聊算力,荣威只想让你堵车时腰不疼,这算降维打击吗?-有驾

什么叫不务正业?这就叫不务正业。当所有人都卷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零百加速这些花里胡哨的赛道上,试图把自己修成雷电法王的时候,上汽突然开窍了,或者说,是心态爆了。它不装了,摊牌了,直接喊话:我不跟你们卷那些虚的,我就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车,是不是首先得坐着舒服?

当车企都在聊算力,荣威只想让你堵车时腰不疼,这算降维打击吗?-有驾

这就叫掀桌子式竞争法则。如果说之前各路新势力是想办法把蛋糕切走最大的一块,那荣威D7这一手,就是直接冲进后厨,告诉大家今天的菜单只有大米饭管饱,而且不要钱。最好的手段不是把蛋糕做得更好吃,是直接把餐厅爆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中间态都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你看它宣传的那些东西,空间、悬架、静谧性。典中典。这都是几十年前燃油车时代大家就玩烂的东西。但坏就坏在,时代变了,玩法也得变。过去大家吹悬架,是说我用了什么双叉臂、五连杆,听起来就很贵。荣威D7不是,它是在用一种近乎民粹的方式解构这件事:别跟我扯淡,我就告诉你,我这套底盘调校得像块大果冻,管你路上是减速带还是老太太挖的坑,过去的时候,你屁股的感觉就是“Q弹顺滑,入口即化”。

当车企都在聊算力,荣威只想让你堵车时腰不疼,这算降维打击吗?-有驾

这就很魔幻。它把一个工程学问题,变成了一个生活体验问题。

当车企都在聊算力,荣威只想让你堵车时腰不疼,这算降维打击吗?-有驾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对这种逻辑简直无法抵抗。为什么?因为我真的不需要我的车能帮我自动泊车,因为侧方停车是我为数不多还能在老婆孩子面前秀一下的技能。我也不需要零百三秒,因为我的腰间盘不允许我体验那种推背感。我需要什么?我需要在我堵在晚高峰的时候,车里能安静到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失聪了;我需要我的座椅能在我腰疼的时候给我一个温柔的支撑,而不是硬邦邦地提醒我“你老了”;我需要过一个烂路的时候,车身不会像得了帕金森一样狂抖,把我的保温杯里的枸杞都给摇匀了。

当车企都在聊算力,荣威只想让你堵车时腰不疼,这算降维打击吗?-有驾

这种感觉,很像你玩一个玄幻修仙网游,所有人都在氪金冲榜,买最好的飞剑,学最炫的法术,结果有个哥们,他不练功,他天天在游戏里种地、钓鱼、盖房子,然后把生活技能点满了。突然有一天版本更新,说最终BOSS怕的不是刀光剑影,而是农夫的锄头。

整个服务器都傻了。

荣威D7干的就是这个事。它在自动驾驶这个赛道上直接躺平。它很清楚,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路上的大爷足够不讲道理,你那几十个亿的研发投入,瞬间就变成了一个笑话。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跟算法讲道理,算法跟你讲数据,大爷直接跟你讲医保卡。谁赢?

所以荣威说,我不玩这个了,我给你们一个移动的“家”。它不聊技术,它聊体感。它不聊参数,它聊心情。这是一种降维打击。它用一种极其务实的态度,去对抗整个行业的技术崇拜。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品牌玄学。会买奔驰的人,他买的不是车,是那个三叉星徽带给他的精神马杀鸡。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那种“未来战士”的范儿,就算悬架硬得像块钢板,门把手冬天会冻住,那也是“极客”的浪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当车企都在聊算力,荣威只想让你堵车时腰不疼,这算降维打击吗?-有驾

但问题是,大多数人,是不信这个“教”的。大多数人买车,就像去菜市场买菜,核心诉求就三个:便宜、量大、看着还行。荣威D7就是冲着这帮“无信仰者”来的。它把B级车的价格,打到了A级车甚至A0级车的区间。这就等于是在说:别管你信什么,在绝对的性价比面前,你的信仰一文不值。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这个市场的疯狂程度,已经超出了正常比喻的范畴。

D7的出现,让整个市场都变得非常尴尬。对于合资B级车,比如雅阁凯美瑞,它们一直以来的舒适、省心标签,被D7用一个更低的价格实现了“平替”。对于比亚迪汉和海豹,它们引以为傲的三电系统和智能化,在D7“我就是个舒服的代步工具”的定位面前,显得有点用力过猛。这就叫,一力降十会。加大加大加大,便宜便宜便宜。简单,粗暴,有效。

当然,这种自爆式打法也有后遗症。它是在用品牌价值去换市场空间,属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现在这个市场,已经是黑暗森林了,谁还管体面不体面?活下去是第一要义。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当车企都在聊算力,荣威只想让你堵车时腰不疼,这算降维打击吗?-有驾

所以,荣威D7这台车到底怎么样?谁在乎呢。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行为艺术。它是一个信号,告诉所有还在端着的车企:别装了,那个靠品牌溢价躺着赚钱的时代,彻底结束了。接下来的牌局,谁第一个发疯,谁可能就赢了。

就问你怕不怕?反正那些合资品牌,现在估计已经哭晕过去了。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