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第一辆车,还是最后一辆?
这句论断,抛出时便如一颗深水炸弹,瞬间搅动了汽车圈和舆论场的平静。
它直指小米SU7,并非承载梦想的起点,反倒可能成为某段生命的终点。
这“终点”二字,言下之意,指向了那让人扼腕的交通事故。
可问题是,当生命的车轮戛然而止,责任的天平究竟该如何倾斜?
是车辆本身的缺陷,是驾驶者的鲁莽,抑或是两者交织的悲剧,亦或是我们尚不了解的复杂因素?
媒体的笔锋,总能以最快的速度,将焦点聚焦。
然而,当我们审视那些“诛心”的标题,字里行间似乎早已绕过了细致的调查,直接将矛头指向了车企。
这般“直指”,是否忽略了事实真相的复杂性?
那些侥幸逃过一劫,或是尚未经历风雨的小米车主们,此刻怕是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这般的舆论轰炸,足以让任何一个品牌,都感受到如临深渊的恐惧。
然而,回溯那场成都的SU7起火事故,车主醉驾超速的事实,如同一道无法回避的鸿沟。
撞击护栏,车辆失控飞出,再撞击路边,最终燃起熊熊大火,车门紧锁,生命被困。
这样的场景,对于任何一个对汽车稍有了解的人来说,都明白其内在的物理逻辑。
巨大的冲击力,足以让钢铁扭曲变形,门锁机构卡死,这并非车辆质量的绝症,而是力学规律的无情展现。
谁敢打包票,在如此极端撞击下,车门一定能轻易开启?
这已然超出了“质量问题”的范畴,触及了物理世界的铁律。
我们不禁要问,当一场悲剧发生,责任的归属究竟该如何界定?
若因穿着防弹衣而罹难,便苛责防弹衣制造商,是否过于苛刻?
若房屋倒塌,生命消逝,便将一切罪责推给建筑商,是否就此忽略了地震的威力?
这种将事故的全部责任,简单粗暴地归咎于制造商的逻辑,显得尤为单薄和偏颇。
责任的划分,本应有明确的依据。
交警的认定,保险公司的理赔,这些权威的第三方,本应是事实的仲裁者。
然而,在小米SU7的事件中,“第一财经”却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唯一的、至高无上的审判官。
他们绕过了既定的调查流程,直接给出了带有强烈预设的结论,将车企置于众矢之的境地。
细品“第一财经”的这篇报道,其行文逻辑之跳跃,观点之臆测,令人咋舌。
文章开篇便摘录几句小米创始人雷军的言论:“速度,是一种信仰。”
“智能电动汽车,就是一个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
“颜值是王道,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这些话,被孤立地摆放在一起,仿佛成了小米造车理念的全部,并以此为基石,构建起“小米造车逻辑有问题”的论断。
这如同从《诗经》中随意抽几句,便能解读出整部诗经的精髓,未免过于牵强。
更有甚者,他们将雷军的这些话,与成都的事故强行关联,试图证明:“因为雷军说了这些,所以小米的造车逻辑有问题,进而导致了事故。”
这其中的因果链条,薄弱得如同风中残烛。
他们刻意强调“燃爆”二字,更是将读者情绪引向爆炸燃烧的联想,尽管事故的起因是撞击和火灾,而非爆炸。
这种字斟句酌的“良苦用心”,实在令人不齿。
文章中,将雷军冠以“营销鬼才”的称号,并声称其“风评迎来了彻底地反噬”。
这是何其荒谬的论断?
小米SU7上市一年多来,订单爆满,产能拉高,这难道不是市场用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对小米产品价值的认可吗?
这哪里是“反噬”,分明是市场用热销在打“第一财经”的脸。
他们还将3C产品与汽车进行对比,试图论证小米不擅长“人命关天”的汽车领域。
这种论调,无异于画地为牢。
华为从通信设备跨入汽车领域,难道就因为其起家于通信,就注定在汽车领域一败涂地吗?
这逻辑,简单粗暴,缺乏任何深度和洞察力。
“一场场惨烈的事故、一条条鲜活的人命消逝…
…”
这类煽动性的表述,将个别事件拔高为普遍现象,试图制造一种小米汽车事故频发、人命如草芥的恐慌。
然而,全国每年数以万计的交通事故,平均每天百余人的死亡,与此相比,小米SU7的事故率究竟如何?
“第一财经”是否敢于拿出权威数据,进行客观的对比?
他们不敢,因为一旦对比,他们刻意营造的“小米汽车威胁论”便会不攻自破。
文章还声称,雷军的造车理念中,“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是主旋律,而“安全”却被忽视。
这更是无稽之谈。
在小米SU7的发布会上,雷军多次提及安全,甚至将其置于“前提、基础、一切”的高度。
他关于“看吐了5000种轮毂”的描述,并非不重视安全,而是展现了小米在细节打磨上的极致追求,这种追求,同样体现在对车辆安全性能的严苛要求上。
难道在车祸现场,门把手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吗?
至于半隐藏式门把手,被“第一财经”解读为“未提安全,而是用了‘开门更优雅’的词汇”。
这简直是无中生有,断章取义。
雷军在解释门把手设计时,强调的是其电动解锁的便捷性,而非仅仅追求“优雅”。
将一个技术细节,强行与安全问题挂钩,并以此否定整个产品,这种做法,已然失去了媒体应有的客观和公允。
“智能电动汽车,不是一个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
这句话,雷军自己也曾表达过其不准确性。
他是在引用一种观点,并加以辩驳,而非全盘接受。
而“第一财经”却截取了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并将其作为小米造车理念的“罪证”。
这如同断章取义的“指鹿为马”,将事实扭曲得面目全非。
他们还将手机故障与汽车故障进行对比,强调后者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言下之意,小米不具备处理“生死攸关”事务的能力。
然而,手机的爆炸、起火,同样能造成人身伤害,甚至生命危险。
“第一财经”如此强调安全,是否也应该反思自己对手机安全问题的宣传?
最终,文章落脚于“不能纯粹以市场和销量为导向”,“企业一定要有安全红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番说辞,听起来冠冕堂皇,实则暗指小米缺乏这些品质。
然而,小米在汽车行业的探索,并非仅仅追求市场份额,更是在技术创新、用户体验、安全保障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小米手机的成功之道本不应该复刻到小米汽车上。”
“任何人进入汽车行业,都不只是有钱就行,而是应该常怀敬畏心。”
这两句话,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仿佛小米进入汽车行业,仅仅是凭借“有钱”二字,而缺乏“敬畏心”。
然而,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投入,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都倾注了巨大的心血。
他们对汽车行业的敬畏,体现在对每一个细节的打磨,对每一个环节的严苛要求上,而不是空洞的口号。
“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和“10·13成都小米SU7燃爆事故”被称作“惨痛的教训”。
然而,雷军在面对员工讲话时,表达的是对公众期待的理解,以及作为一家大公司应承担的责任。
他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将其视为成长的契机。
而“第一财经”却将其解读为“事故后才承担责任”,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恶意解读。
他们还声称,“雷军终于谈到了汽车安全”。
这又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在小米SU7的多次发布会和技术解读中,安全始终是重要的议题。
将“终于”二字,用在此时,足以暴露其信息来源的偏颇和报道的失真。
至于召回事件,小米SU7召回116887辆,看似数量庞大。
然而,与2025年上半年全国528万辆的汽车召回总量相比,小米的召回规模,不过是沧海一粟。
为何“第一财经”独独揪着小米的召回不放?
这背后,不言而喻。
最后,“但在事故中逝去的三条鲜活的生命永远无法挽回。”
这句话,看似是对生命的尊重,实则是一种情感绑架。
将生命的逝去,直接归咎于小米,而回避了醉驾超速这一直接原因。
每年数以万计的交通事故,无数生命的消逝,为何唯独在小米身上,“第一财经”表现得如此义愤填膺?
这背后,与其说是对生命的关怀,不如说是对小米的恶意攻击。
“我们永远不会把市场当实验场。”
莲花集团CEO的话,被“第一财经”引用,意在暗示小米将用户视为“实验员”。
这同样是一种扭曲。
任何新产品的推出,都离不开用户的反馈和市场的检验。
小米的策略,是与用户共同成长,而非将用户当做小白鼠。
小米公司、小米汽车、雷军,以及小米员工,并非完美无缺。
正如古语所云:“瑕不掩瑜。”
任何企业,任何个体,都会犯错。
我们不能以圣人的标准要求他人,却以凡人的尺子衡量自己。
这种双重标准,既不道德,也非一个真正有担当的媒体应有的风骨。
同理,小米或其他企业,允许其因产品力不足、战略失误、管理混乱而倒下,但绝不能因为某些媒体的恶意揣测和不公报道而消亡。
市场的检验,才是最终的裁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