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日常聊起买车,尤其是在三十万这个不上不下的价位段,很多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也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烦恼。
这个烦恼就是,想要车开起来舒舒服服,像坐在一张大沙发上,路上的坑坑洼洼都能被过滤得干干净净,最好能让后排睡觉的家人安安稳稳;但同时,又希望自己手握方向盘的时候,这车能听话,指哪打哪,过弯的时候支撑得住,别晃晃悠悠像开船一样,让人心里没底。
舒适和操控,这两样东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像天平的两端,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特别是在这个价位的SUV车型里,能把其中一样做到优秀就不错了,两样都想要,那基本是奢望。
不过,最近上市的岚图FREE+,似乎就是要来打破这个常规,它给出的答案,是一套听起来挺玄乎的装备——EDC魔毯底盘。
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第一反应可能是,这又是厂家造出来的新词吧?
是真有真材实料,还是只是个宣传噱头?
今天,咱们就用最普通的大白话,把这块所谓的“魔毯”掰开了、揉碎了,看看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是如何让一台车实现“如履平地”这种听起来很高级的行驶感受的。
首先得说清楚,这个“魔毯”当然不是阿拉丁神灯里的那种真毯子,它是一套实实在在的、由精密机械和智能电子系统构成的底盘技术。
这套系统的核心,由两个关键部分组成,一个是“空气悬架”,另一个是“CDC连续阻尼可调减震器”。
咱们一个一个来说。
先说空气悬架。
这个东西,以前咱们基本只能在那些动辄七八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豪华车上才能见到。
它的原理,其实不复杂。
咱们普通家用车,车轮和车身之间连接的部分,主要靠一根一根的金属螺旋弹簧来支撑和缓冲,这个弹簧的高度和硬度是固定的,出厂时啥样就一直是啥样。
而空气悬架,就是用一个可以充气和放气的橡胶空气囊,替换掉了这根金属弹簧。
这就带来了一个最直接的好处:车身的高度可以调节了。
岚图FREE+的这套系统,可以在短短5秒钟内,完成车身高度的升降,调节范围能达到100毫米,也就是整整10厘米。
这个功能在咱们日常用车时,用处可太大了。
比如,你要去个郊野的农家乐,路上有一段坑洼不平的土路,你就可以选择“郊游模式”,车身会主动升高,大大增加了离地间隙,就像人走路时遇到水坑踮起脚尖一样,能轻松通过,不用再提心吊胆怕磕到底盘。
又或者,在高速公路上长时间巡航,系统会自动把车身降到最低姿态,重心降低了,车跑起来自然就更稳,紧贴地面,风阻也小了,开起来感觉更踏实,甚至还能稍微省一点能耗。
还有一个很贴心的场景,当你需要往后备箱搬运很重的行李,或者家里有老人、小孩上下车不方便时,可以手动把悬架降到最低,车身趴下来,这个小小的举动,体现出的就是一种人性化的关怀。
所以,空气悬架解决的是车辆在不同场景下的“姿态”问题,让它能屈能伸,适应性变得极强。
如果说空气悬架是让车学会了“调节姿态”,那么另一位主角CDC连续阻尼可调减震器,就是让车拥有了极其敏锐的“神经反射”。
减震器,俗称“避震”,它的作用就是抑制弹簧在受到冲击后产生的多余晃动。
传统的减震器,软硬也是固定的,要么偏舒适,滤震好但支撑差;要么偏运动,支撑好但路感颠。
而CDC这东西,就是能让减震器的软硬在瞬间发生改变。
它到底有多快呢?
官方数据是每秒钟可以调整100次。
这是个什么概念?
我们人眨一下眼睛的时间,它已经对路面情况和驾驶动作进行了几十次的分析和调整。
这背后,是遍布车身的各种传感器,它们就像汽车的神经末梢,时刻感知着路面的颠簸、车轮的跳动、方向盘的转动角度、刹车的力度等等。
当你的车轮压过一个减速带,传感器在千分之一秒内就捕捉到了这个冲击信号,控制系统会立刻命令这个车轮对应的CDC减震器瞬间变软,把大部分的冲击力柔和地化解掉,传到车厢里的感觉,就不再是“哐”的一声硬碰硬,而是一种沉闷又有韧性的“砰”一下,高级感就从这些细节里体现出来了。
反过来,当你在山路上快速过一个弯,车身会因为惯性向外侧倾斜,这时候传感器又会立刻命令弯道外侧的两个减震器瞬间变硬,提供强大的支撑力,牢牢地拉住车身,抑制侧倾的幅度。
你作为驾驶者,感受到的就是车身非常平稳,没有那种要被甩出去的感觉,自然就更有信心去操控车辆。
所以,岚图FREE+的这套EDC魔毯底盘,真正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把空气悬架和CDC这两项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并且协同工作。
空气悬架负责宏观的姿态调整,应对大的路况变化;CDC则负责微观的实时调节,处理瞬间的冲击和车身动态。
它们就像一对配合默契的舞伴,一个负责整体的舞步走向,一个负责每一个细腻的动作表情,共同呈现出一场行云流水的表演。
这就让车辆真正实现了“会思考”,它不再是被动地承受路面的摧残,而是主动地、有预见性地去适应和化解。
更关键的一点是,岚图这次是把这套以往属于百万级豪车的专属配置,直接作为了全系标配,放在了一台三十万级别的车上。
这在行业里是相当罕见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配置堆砌,更是直接拉高了整个价位段SUV车型的驾乘体验天花板,让普通消费者也能用一个相对亲民的价格,享受到过去不敢想的豪华行驶质感。
除此之外,这套聪明的底盘还和华为的乾崑智驾ADS 4.0以及鸿蒙座舱5.0进行了深度的打通。
这意味着,车辆的“眼睛”(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腿脚”(底盘系统)可以互相沟通了。
比如,通过车头的雷达和摄像头,ADS系统提前识别到前方路面有一个大坑,它可以在车轮压上去之前,就提前给底盘系统发信号:“前方高能,准备变软!”让悬架提前做好准备,进一步提升滤震效果。
这种硬件和软件的深度融合,让整台车变成了一个更加聪明的整体,也正是中国汽车品牌在智能化浪潮中找到的独特优势。
它最终带给用户的,就是一种“花小钱办大事”的超值体验,用三十万的预算,开出了五十万甚至更高级别车型的从容与舒适,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实力和造车理念的实实在在的进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