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万多买个车盖,结果发现功能几乎没啥用,还取消了前备箱,换你你能忍吗?最近小米汽车SU7 Ultra就因为这事儿被车主们狠狠吐槽了。5月刚开始,小米汽车就陷入舆论风波,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和马力限制操作,让不少车主觉得自己被“摆了一道”。
先说这碳纤维前舱盖,选装价4.2万元,官方一开始宣传是“赛道级散热设计”,能“提升刹车散热效率15%”。可首批车主提车后发现,这钱花得太冤了。前备箱没了不说,实测日常驾驶中,碳纤维盖和普通铝制盖的机舱温度差异不足2℃。
合着花大价钱就为了个外观?有车主吐槽:“本来想着能提升性能,结果就换了个样子,这不是明摆着忽悠人嘛。”小米后来虽然道歉了,说散热是“附加功能”,还给出解决方案,未交付订单能改配,已提车的送2万积分,但很多车主不买账。2万积分看着多,其实就相当于2000元购买力,还只能在米家系列用,这不就是变相让消费嘛。
再说马力限制这事儿,更让车主们上火。SU7 Ultra原本宣传1548匹马力,新版系统却给限制到900匹,想解锁全功率还得去赛道考核。买车合同里没提这事儿啊,突然就限制马力,搁谁谁乐意?有车主直接组建了维权群,觉得这涉嫌侵犯知情权。支持限制的人也有理由,说城市道路上大马力容易出危险,SU7 Ultra上市以来都发生17起超速事故,3起有人伤亡了。但车主们觉得,买车时没说清楚,现在突然来这一手,接受不了。
为啥会闹成这样?说白了,就是宣发和用户体验没做好。碳纤维前舱盖宣传时吹得太狠,实际效果没跟上,车主感觉被误导了。马力限制呢,车企可能想着安全,但没提前和用户沟通,单方面改性能,换谁都觉得自己权益被侵犯了。就像我一朋友买了这车,本来满心欢喜,结果遇到这俩事儿,整天跟我吐槽,说以后买车可得擦亮眼睛,不能光看宣传。
现在新能源车发展快,车企都在拼参数,但不能忽视用户实际需求啊。小米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赛道上可能厉害,日常开根本用不上,反而成了安全隐患。而且国内新能源车准入门槛和驾照培训有点跟不上,驾校还用100马力左右的燃油车教学,新手司机却能轻易买到千匹电车,这确实有点危险。
看看人家特斯拉、保时捷,通过分级驾驶培训、电子围栏这些办法,平衡性能和安全,这才是好的做法。小米这次的应对也有点问题,不管是前舱盖还是马力限制,都没做好用户沟通,缺乏调研和预案,这才让车主们意见这么大。
说来说去,车企得敬畏市场规律,别光想着搞噱头,多想想用户需要啥。就像小米自己在致歉信里说的,涉及用户体验的重大更新,得充分沟通。这次风波要是能让行业重视参数宣传的边界,完善大马力车型的安全标准,也算有点积极意义了。
就说,买车是大事儿,车主们都希望花的钱值当,车企要是总在宣传上玩套路,迟早会失去信任。要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选呢?是接受补偿,还是坚决维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