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新喜
最近,荷兰对中资安世半导体企业的强制限制措施不断推进,导致芯片供应出现断裂的风险还在持续发酵,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因此陷入困境。就在荷兰闹事的这段日子里,大众汽车也难以忍受了,它在德国沃尔夫斯堡的“高尔夫”生产线,不得不关闭停工。
宝马、奔驰,甚至法国、美国、日韩在欧洲的工厂,现在都陷入芯片库存快用完的窘境。欧洲的汽车产业就像一辆快要熄火的汽车,而掌握这些核心零部件的,可是安世中国。
这次冲击中,德国车企受的打击最厉害。作为德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行业的百万就业也变得岌岌可危。
这次断供事件发生后,德国政界和媒体都挺关注的。有人觉得这事让德国陷入了能量安全的担忧,担心影响到经济稳定;也有人批评说这暴露出欧洲对单一能源供应依赖太重,得赶紧找办法多元化。总的来说,公开场合议论多偏向担心未来的能源保障问题。
近期,德媒《南德意志报》等媒体发表了一些令人震惊的话,大意是:“中方芯片断供令,让德国汽车工业苦不堪言,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德国自己造成的。其实这反映出德国长期以来忽视了中国的战略意图,也是我们对华政策彻底失败的真实写照。直到现在,德国才终于意识到,北京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伙伴。”
看德媒的语气,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直指德国车企太过依赖中国,把中国看得太高了,要不是这样,又怎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呢。
实际上,德国那时候的“工业4.0”战略跟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基本同期推出了,而且在“中国制造2025”公布之后的几年间,德国的汽车厂家在中国市场赚得可谓是满载而归。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德系品牌,在中国市场上顺风顺水,最鼎盛的时候,德系车在中国的销量份额超过了40%。
正是因为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促使德国车企的销量、利润以及品牌溢价不断增长,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德国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这些企业在全球的排名和研发投入的实力。德媒不仅没有关注到中国对德国技术的依赖,还忽略了中德经贸关系之间那种互补的本质。
回头看安世半导体的事情,虽然总部在荷兰,但实际上早就和中国绑得很紧了。自从2019年被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收购后,它就成为欧洲工业中不可或缺的芯片供应商了。欧洲86%的顶尖制造企业都靠在东莞生产的安世芯片第三。欧洲汽车行业里,差不多一半的公司都用到安世的产品,尤其是德国车企,对它的依赖更是深得很。
其实说到底,不管是德国还是其他欧洲车企,现在的困境,荷兰在背后可是搞了不少手脚。荷兰当初是按照一部冷战时期的《货物供应法》来操作的,声称为了“国家安全”,就直接接管了安世半导体,把中国的CEO给罢免了。接着又一拍脑袋,把安世在那边的资产冻结,动辄上千亿的财产就这么被按住了。
这招操作,真的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明抢了。一消息传出,连不少西方网友都忍不住吐槽,直接把荷兰封成了个“海盗国家”。有个外国网友一句话点破:“他们的血液里,早就深藏了掠夺和偷窃的坏习惯……”
10月4日,中国启动反制措施,针对强制接管事件,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限制,禁止其在国内的子公司出口某些特定的成品元件。
按理说,这种情况下,德国本该向荷兰施加压力,催促他们放弃对安世半导体的抢夺行动,赶紧归还资产和掌控权,向中方道歉赔偿损失才是合理做法。不过没想到,德国经济部长舒尔茨竟然说出了让人惊讶的话:“荷兰政府强制接管安世的行为没有任何问题,我觉得这个干预决定非常明智。”
就是说,舒尔茨这番话实际上是在为荷兰政府强行接管中资企业的行为站台,给他们的做法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
像舒尔茨这位德国官员,居然对欧洲国家抢占中资企业的合法经营权态度“理解”,但却全然不提自己德国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因为芯片短缺全面停产,宝马慕尼黑工厂的X5生产线也因为微控制器断货不得不停产,奔驰S级轿车因为传感器芯片缺货也被迫减产的这些头疼情况。欧洲政客玩火,自家的企业和就业难免得付出沉重代价。
安世半导体在全球小型号二极管市场占据差不多三分之一份额,能适配1.6万种德系车型,短时间内也找不到别的供应商可以替代。
行业出现了预警信号,欧洲汽车制造协会提醒,如果断供再拖上三个月,损失恐怕会超过200亿欧元,十万个岗位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欧洲的政客们老喜欢把“国家安全”挂在嘴上,嘴上说得挺激烈,可对企业的利益都不太上心。最近,中国再次收紧了稀土出口,德国经济部长表示,稀土原料卖给德国公司后去向,“不应该”由中方操心,也强调德国方面正努力用“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事。总结一下:就是“德国企业用稀土的秘密是商业机密,中方无权插手。”
德国企业95%的稀土都靠中国供应,可德国政府还坚持让中方在不知道最终用途的情况下保证继续供货。这种只顾自己利益、忽视他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硬气做派,到底是在“避风险”呢,还是在自己玩火,可能反倒会酿成更大的危机?
春江水暖鸭先知,德国政客嘴上还说得挺风光,德企的实际感受却是一波接一波的疼痛。它们表现出来的特别务实:几天前,安世中国向欧洲车厂发了一份通知,大意说:芯片可以继续供,但规矩必须听我的。想买芯片得先把人民币换了,这一招一来,一方面避开了荷兰和或许会插手的美国金融制裁,另一方面,也把中国的芯片提到了“硬通货”的级别,就像石油一样,没有美元可别想搞定。
最新消息传来,大众、宝马这些大牌已经开始排队签协议了,着手敲定新合同。有一家德国零部件厂商的采购总监说,为了赶紧解决供应问题,他们也只能接受这个条件,毕竟快要停产了,别无选择。
在政治正确和经济实际之间,在自主独立和全球合作之间,德国的汽车企业偏向了后者,不过德国和整个欧洲的政客们似乎迷失了方向。汽车产业被看作德国经济的“顶梁柱”,直接拉动GDP大概占5%,如果算上整个产业链,比例就高达20%,整个产业链牵扯到大约200万个职位,占德国制造业就业的13%,是保证民生安稳的重要因素。
很明显,对于这些现实状况,德国和欧洲的政客丝毫没有在意,还不断制造矛盾和裂痕。面对中方坚持不谈判、不让步的态度,在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方一贯立场十分坚定。一旦触碰到我们的底线,我们的反应肯定会变得坚决,毫不妥协地维护自己的原则。
可是欧洲的政客们,偏偏没把企业的利益跟诉求放在心上,也没有一点点同理心或理解力。德国95%的稀土供应全靠中国,结果德国政府却还要求中方在不知道用途的情况下保证供应呢。德国的汽车厂商快要停产了,德方政客却还觉得“荷兰接手安世没啥错”。
舒尔茨他们随便说说也没关系,毕竟这些企业又不是他们管的。但由人为制造的危机,却让欧洲的处境越发难堪。当政客们不再顾及汽车工人,也不关心巴伐利亚机械制造商或下萨克森的医疗设备厂,只凭着地缘政治的幻想,把企业推上火上烤,一国的领导人如果连点经济常识都没有,看不了支柱产业的困境,那欧洲恐怕真的撑不住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