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进化史,大概是从山顶洞人到洞口卖车人,一个跨得不算远的飞跃。你说远古时候人们争的是捕猎技术,现在争的是卖车数字,真是进步得令人含泪。8月的销量前十车型排名出炉以后,车圈的诸葛亮们纷纷出山做总结,仿佛没跟着买辆逆天的“销冠”,人生就白活了。毕竟,在这个房价动不动就飞天,手机能买出房贷月供的时代,车,成了唯一还能让人梦里拖拉一下经济增长的合法营养品——有本事,你倒是让自行车销量上个榜试试。
懂行情的都明白,这场排行榜争夺战背后其实是“一车未买,消息先行”,谁能抢占个榜首就是家族荣光、亲戚饭桌上的谈资——星愿抢了第一,“祝你星愿成真”;宏光MINIEV掉到第三,“咱们光明厂家也暗淡过”;比亚迪的朋友则在群里走过场,转发一下“还海”系列的励志故事,再配一句抒情:“销量有潮落,总会有潮起”。
说回吉利星愿,人家是妥妥的当代钢铁侠——用6.88到9.78万的价格卸掉肉身,卷着空间优势碾压同级。曾经海鸥、海豚们齐飞的时代已经成追忆,吉利星愿像个抢座王者,直接一屁股坐到大家头上。大车厢,小算盘,卖得比你多,关键还便宜。打靶还得看射程,卖车就讲个“能装”,装人装货还装下车主的尊严。别的不说,你要拉队舞大妈、小区早教班、楼下麻将组——全给你装下。
反观比亚迪海鸥,年初还翅膀葱绿,销量一路高歌。等到8月,一个回头,销量从三万多掉到两万出头。曾经意气风发,如今扇得连风都起不起。跌得更有存在感的是海豚,不声不响游到三十一名,想问问,比亚迪打不打算把它转去水族馆纯观赏?海洋系列里,只有浪花,难怪竞品们笑嘻嘻:新能源是你的海,但浪头总有别人的。
至于特斯拉Model Y,起售价就26万多,属于“卖得贵,还不愁卖”的典型。每个月能卖将近4万辆,掰指头一算,这得有多少老板、多少智商税、多少夫妇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点开官网,幻想开上特斯拉能否比拼一下硅谷大佬的同款开挂人生?特斯拉最拿手就两点:一是吸引中产幻想自己“智能出行”,二是飞快推出选装,一言不合再收你6万多,选装FSD自动驾驶。“让你体验未来,对不起,未来你得加钱。”真是不花钱不知道钱的少,买了Model Y才知道,有钱人连选装都浓缩着优越感。
别忘了,宏光MINIEV,从前排面得不行,一堆限牌城市用户拿它“占牌照刚需”,价格可爱得像家里蹲的宠物,谁还管内饰塑料还是豆腐渣?捡漏么,先占上号再说。可是好景不长,补贴一退,竞品一多,用户立马变心了。买车啊,是真情永远抵不过真便宜。曾经的网红,如今摔成路人甲,也就剩硬核手残党和行业分析师会时不时缅怀一下,然后默默跑去星愿4S店看热闹。
再看秦PLUS,电混双修,一个月能卖三万五千多,你问谁买得多?纯电的都是网约车司机——谁说做司机没出息?人家每天跑一百趟盈利圈地,个个温拿。插混的买家呢?多是家庭用户和都市白领,讲究的是“不忘燃油初心,只为油电自由”。两头都抓,两头都强,就是比不上新能源顶流们的牌面。市场像张八卦脸,时刻盯着:你到底是纯电的未来,还是混动的犹豫?
轩逸稳居第五,全靠一个字——稳。轩逸,你不买它,我都替你父母遗憾!只要你不在售楼处排队买房,买轩逸就娶得到对象。这车自带“孝道加成”,加一次油等于给爹娘拜年。总之,燃油阵营最后的阵地,就靠轩逸和朗逸两大“老干部”死守阵脚。三年前,一半中国人开的车不是轩逸就是朗逸,现在燃油车的存在感快赶上家中30年存世的麻将机了。新能源是大潮,燃油车是礁石,浪潮退去,谁还记得那块礁石是你童年跳水的把手?
当然了,大众朗逸销量回升,也算是挣扎得体面。过去八年,朗逸和轩逸你追我赶,万年CP,谁也甩不掉谁。可惜时代变了,前三名都被新能源占了。传统燃油车就剩个江湖传说,没人相信“油车永不掉队”了。油腻的终究要被清淡的热词“碳中和”替代,不管你原来也曾是C位。
海狮06如黑马一般横空出世,交付第一个完整月,销量就是2.54万辆。这种“处女秀”,直接甩老前辈一个后视镜,新能源卷王的竞争,简直是用刺刀撕开主机厂的工资单。再加一个秦L、海豹06这帮“仪式感王者”,都觉得自己是革命新人类,纯电不用等限号,插混不怕停电断粮。想想也能理解,毕竟谁都想把自己标在“未来出行”里,就算半夜充电桩插不上,也能在朋友圈拍张“我与未来同在”的自拍。
如果说新能源是大江大河,那吉利偏要“水陆两栖”。燃油有博越L,新能源有银河、极氪,亲爹亲妈都顾到。你有思域,我有落地成佛的汽车兵团。一个月两万四的销量,既能喂饱股东,也能安抚被限号的购车族。新能源有点像“剧场热潮”,谁跑慢了,谁就准备沦为“儿童剧配角”。至于油车?慢慢等老人家退休吧——说不定哪天还会爆发一波怀旧潮,汽车版的老照片轮番刷屏。
榜外的明星车型们也混得很精彩,问界M8从12名高喊“下次一定”,月销两万一,对纯电用户说“不管你是哪种混,我都是你继父”;小米SU7,1.98万辆,有望冲进运动圈内卷前五;Model 3作为特斯拉版“家有二娃”,又回到月销一万七高光时刻,只能说电动车的选择困难症以后得请滴滴司机和程序员共同起草用车分析报告。小米YU7呢,交付一万六千多辆,也算在新能源的马拉松里找到跑道。
写到这里,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汽车圈永远是个轮回的江湖。现在是新能源霸榜,燃油车垂危,但谁能保证三年后不会轮到氢能、太阳能甚至GCDFX(伪科技)登上热搜?明年也许还有什么“自动飞天”“陪驾机器人”的新品类涌出来,替各路米其林大厨、洗车小哥创造新岗位。
当然,大部分老百姓选车,归根结底还是那句“便宜点儿,能装,别太丑”。岭南大姐拎着塑料凳倒小区喊:“看谁买了销冠车啊?”华北大爷在广场角落念叨:“电的、油的,反正都不是自行车就行。”你能说车市不荒诞吗?大家一边调侃“买车就是投胎”,一边贪恋补贴、妄图超车——买的都是希望,卖的是焦虑,最后等到保值率堪比MP3之后,只能感慨一句:“庆幸当年选了带杯架的。”
也对,只有厂商关心销量,只有销售关心你中的“大奖”,至于消费者本人,八成只有提车那天会幻想:是不是可以靠自动驾驶绕过人生的单行线?
如果担心错过热销新车,不妨上网多看点段子,至少别把比亚迪和特斯拉的销量榜凑成家庭群对联。毕竟,未来永远在下一步出牌里,至于你买的那辆车——大概会和你的青春纪念相册一样,终有一天凉在某个被忘记的朋友圈。
该买还得买,榜单涨跌,和你的月供一起感天动地。别纠结了,这年头买车如买瓜,能开回家就算赢,销量排行榜嘛,多是厂家的宣传道具,不如车主自己买菜用的购物袋实在。
别问我榜单有没有参考意义,答案就像大部分人选车理由一样:有点意思,但没啥用。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