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这车近来着实出圈。可湖南那位仁兄,愣是把这“热度”拱上了高速,把自己也架了进去。时速飙到两百三,单手耍手机,这哪是驾驶,简直是玩命直播秀啊。结局嘛?驾照归零,两年内告别方向盘,外加两千大洋的罚单。这“舒适”的滋味,怕是够他回味一阵子。
坦白讲,乍一听这事儿,第一反应是“图啥呢?”为了在社媒上攫取眼球,拿自己与他人的安危当儿戏,这算盘打得也太离谱了。但转念一想,这事儿真就只是“博君一笑”那么简单?
咱先从这车说起。小米SU7,自带话题光环。雷老板亲自站台,各路评测视频铺天盖地,加速迅猛、操控精妙,溢美之词,挠得人心直痒痒。对一部分人而言,买的不仅是辆车,更是一种圈层符号,一种“我亦是时代弄潮儿”的心理抚慰。这位老哥开着新车,速度一骑绝尘,肾上腺素也跟着狂飙,恨不得昭告天下他开的是“天选之车”。
症结恰恰在此。“记录美好生活”,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前提是得苟全性命。高速公路不是竞速场,两百三的时速,一旦遭遇突发状况,那就是一场玉石俱焚的悲剧。别说他单手操作,纵使车神附体,在这种速度下也难言万无一失。
更甚的是,这位老兄还将视频公之于众。这不单是炫耀,更是一种对规则的蔑视,一种对既有秩序的挑衅。他或许自诩洒脱,认为自己敢于挑战极限。殊不知,他挑战的并非极限,而是法律的威严,是社会伦理的底线。
归根结底,此事折射出某些人内心深处的投机心理与规则意识的匮乏。总觉得“艺高人胆大,我自无虞”,却忘了意外往往潜伏在麻痹大意之中。更令人扼腕的是,这种行径还可能产生不良示范,让其他人觉得“这波操作很飒,我也要效仿”。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前些年甚嚣尘上的“花样作死”挑战。五花八门的作妖方式,无非是为了收割点击量与关注度。结果呢?有人身负重伤,有人命丧黄泉,留下的唯有无尽的叹息。
当我们一味地将矛头指向个人素养缺失时,是否忽略了社交媒体平台所扮演的?这些平台为了逐鹿流量,往往会纵容甚至默许这种“剑走偏锋”的行为。毕竟,越是猎奇、越是博眼球的,越能攫取用户的注意力。
诚然,平台也并非毫无监管,但监管力度往往滞后于泛滥的速度。更何况,某些平台的算法还会根据用户的偏好,精准推送同类,使之欲罢不能,越陷越深。
这桩事件,也警醒我们,在拥抱科技红利的同时,更要保持一份冷静自持。切莫被流量绑架,切莫被虚荣心冲昏头脑。速度与激情,仅供在荧幕上过过眼瘾,真要在现实中复刻,那就是对自身与他人生命的亵渎。
最后,再回到那位被吊销驾照的老兄。他的“舒适结局”,或许能给其他人以醍醐灌顶。一时炫技,快意恩仇,事后追悔莫及,悔之晚矣。驾车上路,安全至上。这不仅是一句老生常谈,更是对生命的终极敬畏。毕竟,生活的美好,需要我们安然无恙地去体验,而不是拿生命去豪赌一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