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bZ5销量惨淡,合资电车为何在中国卖不动_问题出在哪_

咱们今天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就是那个在中国汽车市场曾经跟神一样存在的丰田。

提起丰田,老一辈人,甚至很多八零后九零后,第一反应就是“皮实耐用”、“开不坏”、“保值率高”。

想当年,买一台凯美瑞、汉兰达,那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有时候还得加价排队,那场面叫一个火爆。

丰田bZ5销量惨淡,合资电车为何在中国卖不动_问题出在哪_-有驾

可就是这么一个燃油车时代的王者,最近在新能源这条新赛道上,好像有点找不着北了。

它旗下被寄予厚望,号称是“最便宜丰田纯电SUV”的bZ5,上市第一个月的销量,您猜猜多少?

一千四百多台。

这个数字,放在现在国内动不动就月销过万的新能源市场里,简直就像是往大海里扔了颗小石子,连个响儿都听不太到。

这就让很多人犯嘀咕了,丰田这浓眉大眼的家伙,怎么也叛变了革命?

不对,是怎么突然就不会造车了?

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水土不服”就能解释清楚的,里面的道道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最直接的问题就出在价格和配置上,这简直是把中国消费者当成了十年前的老实人。

丰田bZ5一上来,广告打得震天响,起售价十二万九千八。

一听这价格,很多人心里都咯噔一下,觉得丰田这是要放下身段,跟咱们国产车拼刺刀了。

可你要是真信了这价格,兴冲冲地跑到店里去看车,那多半是要失望而归的。

这个最低配的“乞丐版”,配置简直是素到家了。

咱们现在花个十来万买国产车,什么三百六十度全景影像、前排座椅加热通风,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功能了吧?

可是在这台丰田bZ5的入门版上,这些通通都没有。

这感觉就像你满心欢喜去吃一顿宣传得天花乱坠的自助餐,结果发现最好吃的海鲜和牛排都要另外加钱,那心情能好得了吗?

行,你说入门版不行,那我加一万块钱,买个十三万九千八的中配总该像样了吧?

丰田bZ5销量惨淡,合资电车为何在中国卖不动_问题出在哪_-有驾

结果你坐进车里一摸,方向盘是塑料的,中控台是硬邦邦的塑料,门板上也是硬塑料,整个车厢里都透着一股廉价感。

你再扭头看看隔壁展厅里,同样是十三四万的国产车,比如零跑C10或者深蓝S7,人家车里早就给你用上了大面积的软性材料包裹,看着摸着都舒服,有的甚至还给你配上了氛围灯、大尺寸的液晶屏和舒服得像沙发一样的座椅。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丰田bZ5显得特别没有诚意。

消费者心里都有一杆秤,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花同样的钱,我为什么要去买一个配置又低、用料又差的合资品牌呢?

就为了那个丰田的标吗?

在电动车时代,这个标的吸引力,显然已经大不如前了。

更别提那台卖到将近十六万的顶配车型,虽然给了一些像激光雷达这样的高级货,但续航里程却只有五百五十公里,在这个价位,国产车普遍都做到六百多甚至七百公里了。

所以,丰田这套在燃油车时代玩得炉火纯青的“低价吸引你进店,然后靠中高配赚钱”的策略,在今天这个信息透明、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市场,彻底失灵了。

大家心里都清楚,你bZ5用的还是咱们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那我为什么不直接去买一台配置更高、空间更大、价格还可能更便宜的比亚迪宋PLUS呢?

其次,丰田在技术宣传上,也犯了一个“理工男”式的错误。

咱们得承认,丰田的工程师们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bZ5在一些看不见的地方,其实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说,它的电池在零下二十度的东北冬天,充电速度依然很快,这解决了北方用户的痛点。

它的电池管理系统很智能,能学习你的开车习惯,让显示的剩余续航里程非常准,不会像有些车那样搞“欢乐表”,开着开着电量哗哗掉。

甚至它还有一个贴心的小设计,停车以后,电池的余热可以被利用起来,给车厢预热,这样第二天你开暖风的时候就能省不少电。

这些技术好不好?

当然好,都是实打实的好东西。

丰田bZ5销量惨淡,合资电车为何在中国卖不动_问题出在哪_-有驾

但问题是,丰田没能把这些技术的好处,用咱们普通老百姓能听懂的话给说出来。

当丰田的销售还在跟你解释什么叫“BMS算法”和“热泵系统”的时候,咱们的国产品牌早就换了一套打法。

人家直接告诉你:“充电五分钟,能跑两百公里!”“在市区里开车,你可以放开手脚,车自己就能开!”“我们有女王副驾,一键就能躺平,让你在车里也能舒舒服服地休息!”你看,国产车卖的已经不单单是一台交通工具了,它卖的是一种更方便、更智能、更酷的生活场景。

丰天还在跟你讲道理,人家已经把未来的生活方式拍成电影给你看了。

这种沟通方式上的差距,导致丰田的那些硬核技术,就像是藏在深闺里的宝藏,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然也就不愿意为它花钱了。

这样一来,丰田bZ5就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进退两难。

往低端市场看,它的价格虽然下来了,但配置太差,吸引不了追求性价比的用户。

往高端市场看,它的产品力又不够强,无论是续航还是智能化,都打不过同价位的国产强敌。

它既想抓住那些信赖丰田品牌的传统用户,又想吸引喜欢新潮科技的年轻人,结果是两边都没讨好。

最终的结果就是,虽然它成了丰田自家电动车里卖得最好的,但这微不足道的销量,放在整个集团的盘子里,连个零头都算不上。

一汽丰田一个月能卖七万多台车,而新能源车的占比还不到百分之三,这哪里像是下了决心在转型,更像是在新能源的大潮面前,小心翼翼地伸出了一只脚试了试水温,结果发现水太凉,又想缩回去了。

说到底,bZ5的失败,并不仅仅是一款车的问题,它折射出的是整个合资品牌阵营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的集体困境。

它们庞大的身躯、复杂的全球决策流程,让它们在面对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时,显得反应迟钝。

它们的成本控制能力,也因为要背负着传统燃油车工厂的巨大包袱,而无法与从零开始、轻装上阵的中国新势力相抗衡。

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燃油车时代建立起来的“可靠耐用”的品牌光环,在电动车这个全新的评价体系里,已经不再是决定性的优势。

今天的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在选择电动车时,他们更看重的是智能化的体验、是设计的创新、是品牌所传递出的科技感和活力。

在这些方面,以丰田为代表的传统巨头,显然已经落后了。

时代真的变了,过去的光环正在变成今天的枷锁,如果不能真正放下身段,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去重新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那么再强大的巨头,也可能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抛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