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L3级自动驾驶准入名单公布,蔚来凭借自研NAD系统成为“蔚小理”中唯一入围的品牌,一向以“智驾第一阵营”自称的小鹏却意外落选。
这份名单揭示了汽车行业正经历的深刻变革。
华为智驾体系几乎垄断了首批准入名额,问界、智界、享界、阿维塔、岚图、猛士等品牌均采用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搭载了华为鸿蒙智能座舱、智能底盘和自动驾驶软硬件配套体系。
在这场技术角逐中,蔚来的入围显得尤为突出。
与其他采用供应商方案的品牌不同,蔚来坚持全栈自研路线,其NAD系统配备了33个高性能感知硬件,包括11个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和1个超远距离高精度激光雷达。
这些硬件让蔚来车型的感知能力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计算平台算力高达1016 TOPS,是特斯拉FSD算力的7倍。
华为智驾系统采用相对传统的模块化设计方案,工程师根据功能定义将系统拆分成不同模块,再由供应商分别负责。
这种方案的优点是稳定性高,缺点是对复杂场景的适应能力有限。
蔚来的NAD系统采用基于BEV Transformer的NAD Lane 2.0网络结构,能够更好地处理城区复杂静态拓扑环境,且不依赖高精度地图。
L3级自动驾驶与普通消费者熟悉的L2级有着本质区别。 按照《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L3级属于“有条件自动驾驶”,在特定条件下,车辆系统可以完全接管动态驾驶任务,允许驾驶员脱手,这意味着驾驶责任主体的部分转移。
在L2阶段,驾驶责任主要由驾驶员承担;进入L3级后,在系统激活并正常运行的场景中,责任主体将部分向企业转移。
目前L3功能的使用仅能在高速、快速路等封闭或半封闭路段开启,城区复杂路况暂不支持。
不同车型的L3能力存在差异,搭载激光雷达+多毫米波雷达的硬件组合支持更精准的环境感知,部分依赖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在雨雾等恶劣天气下的可靠性仍需验证。
实测数据显示,L3级自动驾驶在理想场景下表现优异,高速场景自动变道成功率可达98.7%,隧道强光恢复时间小于0.3秒。
在城市道路中,路口左转通过率为89.2%,“鬼探头”识别距离18米,暴雨天摄像头识别率会暴跌至65%,夜间无照明道路对摩托车识别延迟超过1秒。
用户接管成为L3自动驾驶的一大痛点。 数据显示,50岁以上用户接管延迟超过6秒,超40%未及时响应系统请求。
城市道路L3功能激活频率仅23%,远低于高速场景的78%。 更有22%的用户在接管后出现误操作,因为注意力回归存在“反应空窗期”。
责任界定是L3自动驾驶面临的又一挑战。 现行法律未明确系统接管失败的责任主体,实测事故仍判车主担责。 由于专项保险缺失,L3车型保费普遍上浮18%,降低了用户接受度。
传感器成本高企也是制约因素。 为满足安全等级,L3车型需搭载固态激光雷达,成本约6000元,硬件占整车售价7.5%。 纯视觉方案在极端场景表现差,使车企陷入“激光雷达依赖”困境。
人机交互存在信任度鸿沟。 用户对复杂路况信任不足,城市场景激活率仅为高速的1/3。 系统报警声与导航提示存在干扰,28%的用户会误判预警优先级。
2025年9月12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出“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标志着我国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政策出台为L3级自动驾驶提供了法规依据,并不意味着监管放松。 相反,这标志着监管部门对行业的指引和约束将更加精细化和常态化。 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将合规运营置于首位。
随着北京、武汉等城市相继出台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事故赔偿责任由相关主体承担,L3级自动驾驶的法律框架正在逐步完善。
这些法规不仅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铺平道路,也为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提供了明确的法规依据,推动其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L3级自动驾驶的准入开启仍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代表了智能驾驶技术从辅助驾驶向有条件自动驾驶的跨越,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法规的持续完善,L3级自动驾驶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