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1万辆SU7召回遭质疑品控,维修后能否安心驾驶?

前段时间,小米SU7的车主手机上收到了一个特别消息,这可不是啥系统升级通知,而是关于车辆召回的告知。

就几天时间,这条看上去普通的信息就在社交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大家纷纷怀疑车子质量到底咋样,是不是出了大毛病,也有人担心开着安全吗,还有人把这事儿跟以前那“小米造车神话”扯到一块,议论得热火朝天。

不过,关注这次召回的车主还真不多,毕竟116887辆SU7放到2024年全国1123.7万辆召回的大盘子里,只算了不到1%的份额。

更没几个人在意,这回召回不用特地跑4S店,躺会儿午觉,OTA升级就能搞定。咋一个普通的软件更新,反倒引起这么大风波?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互联网车企必须直面的现实难题。

小米11万辆SU7召回遭质疑品控,维修后能否安心驾驶?-有驾

想把这次召回搞清楚,先得弄明白啥叫“L2辅助驾驶极端场景应对不足”。

打个比方,L2级辅助驾驶就像个刚上路的小白司机,能帮你跟着前面的车开、稳住车道,可碰上突发状况还得你亲自上场,那些虽然少见但可能发生的情况,就被叫作“极端场景”。

比方说,下大雨的时候摄像头被泥水蒙住了,传感器一下子“看不见”了;又比如高速路上前面车上掉了个箱子,系统根本反应不过来;还有施工路段,临时画的线跟原来的线叠在一块儿,搞得看花了眼。

这时候嘛,眼下的辅助驾驶系统有时候确实会判断出错,小米这回召回的目的,就是想靠软件升级,提升它处理这些情况的本事。

这种状况在行业里其实挺普遍的,2023年末,通用汽车旗下的Cruise公司就召回了旗下所有自动驾驶车辆,美国的Rivian也因为高速辅助驾驶出问题,召回了两万四千多辆车。

连自动驾驶界的领头羊Waymo,去年年头也因为软件故障召回过车,现在的智能驾驶技术还在打基础,跟学生考试遇错题差不多,发现错了,改改就好了。

小米11万辆SU7召回遭质疑品控,维修后能否安心驾驶?-有驾

最让人关注的是这召回的方式,过去燃油车那会儿,一回大规模召回,对厂商来说几乎就是场灾难。

要换零件,还得付人工费,动辄就是几千万、上亿的账,有的公司宁可跟人打官司赔钱,也不愿主动召回。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就不一样了,软件出了问题,靠OTA远程升级轻轻松松搞定,车主一点儿事儿没,车自己就完成“体检修复”。

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召回量达到449.1万辆,里面不少都是靠OTA远程升级搞定,既省钱又不怎么打扰车主。

这回小米主动召回,其实挺有担当的,你想啊,现在一年里差不多只有一半召回是被监管盯上的,企业自己先动手反而表明他们对问题是真的上心。

小米的特别之处就在它那互联网基因,从手机做到汽车,一直靠互联网思路搞营销,发布会、社交媒体互动、粉丝文化这些招数,帮它迅速积攒了大批流量。

小米11万辆SU7召回遭质疑品控,维修后能否安心驾驶?-有驾

这样的套路让新品牌一下子火起来,可也让它被放在显微镜底下仔细审视。

特斯拉早就碰上过类似麻烦,那几年“特斯拉刹车失灵”的传闻满天飞,哪次OTA升级或召回都闹得沸沸扬扬,虽然最终斩获不少官司胜诉,可不少误会已经在消费者心理留下阴影。

数据显示,今年2月特斯拉在瑞典、挪威这些地方销量,同比掉了四成还多,这就是流量红利背后藏着的“暗伤”。

现在这互联网时代,传播节奏特别快,啥好消息能被吹嘘得比实际还猛,坏事儿容易被拆解成一百种说法。传统车企召回,顶多在行业新闻里悄悄露个脸,可互联网品牌一点儿风吹草动,马上成了热搜的头条。

说白了,就跟明星绯闻比作品更能吸引眼球一样,“网红车企”的关注度天生就比传统车企高不少。

这关注度带来的压力真不是盖的,有调查表明,同样出点质量问题,互联网品牌遭到的舆论指责是传统品牌的三倍。

这就好比给公司头顶挂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享受流量带来的增长好处时,也得时刻盯紧舆论的反扑。

小米11万辆SU7召回遭质疑品控,维修后能否安心驾驶?-有驾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不一定是坏事,智能汽车归根结底就是“装了轮子的电脑”,软件更新换代早就是家常便饭了。

就和咱们手机、电脑老是更新系统补漏洞一样,智能汽车用OTA升级优化功能,其实就是技术再往前走。消费者关心得紧,反而倒逼厂家更用心做好产品。

真要聪明点儿,就得把流量这把好牌拿来变成信任的资本。小米用户那么多,完全能开诚布公地说明召回的缘由,还能把技术升级的细节晒出来给大家看。

让用户清楚,主动找毛病、处理毛病,远比悄悄糊弄强多了,毕竟对车主来说,关键不在于有没有问题,而在于企业咋对待这些问题。

眼下整个智能汽车圈子都在经历这么个成长的磨合期,2024年那么多新能源车被召回,其实正说明这个行业发展得挺快的。

小米11万辆SU7召回遭质疑品控,维修后能否安心驾驶?-有驾

说白了,智能手机刚开始流行那会儿,BUG简直是天天有,磨合了十几年才慢慢稳定下来。智能驾驶也是一样,得靠不断积累真实路况数据,调优算法,才能越用越顺手,靠谱起来。

这回小米SU7召回,简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大家对智能车的认知误区,也映射出互联网品牌面对舆论时的难题,还揭示了技术进步的必经阶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