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首秀北京越野BJ30旅行家,七座布局“够用“还是“噱

雨后的成都,空气里混合着花椒和尾气的气味。成都车展即将拉开帷幕,有的人关注豪华电动车的自动门,有的人热衷于围观网红直播。而我,攥着一个旧笔记本和干巴巴的早餐,被主办方的安检叔叔搜得不厌其烦,正准备去探那辆“北京越野BJ30旅行家”的实车。展馆那头,一台披着防尘罩的“旅行家”刚落地,还带着运输途中难以掩饰的灰点子。我绕着车转了一圈,手心里都是冷汗——倒不是因为捏了激动的汗,而是怕一会轮辋蹭土,万一被策展小哥误会成“非法蹭车党”,那可真比新闻稿还尴尬。

车还是那个熟悉的方盒子造型,轮廓并没被“旅行家”这个后缀鼓捣出太大的变化——4730/1910/1790的标准身板,2820轴距,肉眼可见和去年新上的BJ30兄弟模样无二。简单说,这辆车不会让外貌协会多振奋,但也鲜有机会让对手嘲笑它“体型缩水”。

但今天,它最大的卖点并不是外形,也不是动力矩阵上暗搓搓的“电子标签”,而是那个业界期待已久的7座布局。倒不是我是个“座椅控”,只是这货前几代,共有且只有5个座,坐满了再带条狗都难。今年旅行家官宣要做“7座”,官方海报渲染得气吞山河,但实车到底怎么排座,前排、二排、三排哪排是“短板”?现在还只能想象。你说如果我有5个娃,要怎么塞进去,再拎两袋菜,会不会有娃变成“行李”装后备箱?这车企暂时还没给答案。

动力方面其实没什么幺蛾子。BJ30现款那台1.5T涡轮发动机,搭配7速湿式双离合,最大功率138千瓦,扭矩305牛·米……这些参数每年都有人反复诵读,差不多能凑出一道中考选择题。高阶点的“魔核电驱”混动系统,1.5T配电机,综合马力301千瓦,用上了四驱。按照厂方的老套路,旅行家估计不会在动力上搞幺蛾子,怕是连变速箱的小脾气都原封不动地带到7座车型上去。老款那个NVH水平只能说是“比北风安静一丢丢”,据说工程师还在反复优化。具体行不行,得等哪位倒霉媒体人测评了才能知道。

说回产品定位。北京越野BJ30去年5月归来,只用了两个月就杀进品牌前列,7月销量4451台——相比那些“万台俱乐部”是小巫见大巫,但对北京越野来说已算一哥。现在,有了7座旅行家,基本瞄准了“吉利牛仔”“哈弗大狗”们之家用+轻越野+人多嘴杂的需求。得承认,这些紧凑型SUV的主力客户大多不是越野发烧友,他们“越野”的半径是商场地库,真拿小孩和老母坐着去戈壁滩的,估计一年能发动三次都是极端情况。北京越野显然心知肚明,坐席扩容是对家用市场的妥协,也是对“硬汉”标签的悄悄降温。理想是爬坡,但现实大部分用户只能上下班——这是一种另一种层面的双重生活。

说到底,BJ30旅行家最大的意义恐怕不在外观迭代和动力数据,而在于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捕捉。我们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消费者要的并不是一辆能冲过泥泞河道的钢铁勇士,而是一辆能在周末接送家人、偶尔出城撒把野的多功能伙伴。“旅行”二字,在4S店里大约只比“运动”“豪华”低一级。但7个座椅能不能真正带来“旅行体验”,或者只是队形上的作业,恐怕等车主和孩子们都坐进车里之后才知底细。

在分析一个“7座布局”的实际价值时,多少有些类似于法律上“举证责任倒置”那种微妙的荒诞。产品经理会说:“你看我们有7座,空间感和实用性立马提升!”但很少有人追问最后两排谁真的会常坐,或者满载时乘坐体验还剩几分“舒适”。我自己每次看到“7座SUV”都会脑补小时候看科幻片的画面——空间一变再变,最后压缩折叠的倒霉蛋永远是小表弟。

至于动力——很多人执着于发动机数据,仿佛多一匹马力能让堵车时多喘一口气。殊不知魔核混动和传统燃油,在实际拥堵路段都一样左顾右盼。工程师的苦恼是,用户总喜欢用纸面参数打嘴仗,而自己终究逃不过每天早晚高峰的拷打。这和法医科的比对报告有点像——再详细的数据都解释不了现实里某些“无解”的流变状态。

成都车展首秀北京越野BJ30旅行家,七座布局“够用“还是“噱-有驾
成都车展首秀北京越野BJ30旅行家,七座布局“够用“还是“噱-有驾
成都车展首秀北京越野BJ30旅行家,七座布局“够用“还是“噱-有驾
成都车展首秀北京越野BJ30旅行家,七座布局“够用“还是“噱-有驾

最后,得谈谈价格。现款9.99万-13.69万的区间,旅行家估计不会冒险大涨。厂家算盘打得精,怕把人劝退,怕成本回本慢,还要顾及面子工程。产品经理提价怕被骂,销售经理不敢降档次怕被嫌弃。每次新品上市,会议室里的气氛比停尸房还低气压。

写到这里,其实你要问我,北京越野BJ30旅行家究竟是不是个“有未来”的产品?我不会像网上键盘侠一样随口盖棺定论。国产SUV里,“多一个座位”就能“多一层意义”吗?还是说,最后只是把“选择权”多卖了三千块?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谁又是那个最有耐心的讲故事的人?这是技术问题,也是社会学问题。比起绝对的判断,我更愿相信选择背后的每一个“微小稳定的需求”。

如果你也在成都,或者也走进过这样的展馆,你会怎么选择?是上去瞅一眼座椅设计“用不用得上”,还是直接掏钱包先交定金再说?或者,干脆像我这样,站在车门边,假装冷静旁观,偶尔用手机拍两张,回头再让数据和实用性自己说话——无论如何,这些决定,总会有人不动声色地书写。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