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有意思,很多人都在讨论。
就是那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宝马,在海外发布了全新的第四代1系轿车,代号F70。
照片一出来,确实挺漂亮的,设计得又年轻又运动,动力参数看着也挺诱人。
可问题来了,宝马官方明确表示,这款新车主要面向欧洲和日本市场,暂时没有引进到咱们中国的计划。
这就让不少人纳闷了,中国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哪个品牌不是削尖了脑袋想往里挤,怎么宝马反倒把这么一款重要的换代新车给“雪藏”了呢?
难道是瞧不上咱们的市场了?
其实这背后,是一笔非常现实的经济账,也反映出咱们中国汽车市场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咱们先来看看这台新车到底怎么样。
从外观上说,它的变化非常大,尤其是那个车头。
宝马标志性的“双肾”进气格栅还在,但是设计风格变得很前卫,格栅内部用上了斜向的条纹,而且中间还有一条很明显的分割线,不像以前那样是连在一起的整体了。
两侧的大灯也变得非常犀利,线条很尖锐,整个前脸看起来比老款精神多了,也更具攻击性。
车身侧面,它是一款标准的两厢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钢炮”造型。
车顶线条从中间往后就有一个很流畅的下压趋势,配合着从下往上扬起的腰线,形成了一种蓄势待发的感觉,看着就很有活力。
车尾的设计也挺有看点,整体感觉很厚实,有点像宝马自家的SUV车型,尾灯是全新的倒L形状,晚上亮起来辨识度很高。
如果是那个性能最强的M135版本,车尾底下还戳着四根圆圆的排气管,光是看着就让人觉得这车不好惹。
坐进车里,那感觉就更不一样了。
老款1系的内饰虽然做工不错,但设计上确实有点跟不上现在的潮流了。
而新款直接用上了一整块巨大的曲面屏幕,这块屏幕由10.25英寸的液晶仪表盘和10.7英寸的中控触摸屏无缝连接而成,横贯在驾驶员面前,科技感一下子就提上来了。
为了这块大屏,中控台上几乎所有的实体按钮都被取消了,包括宝马粉丝非常熟悉的iDrive控制旋钮。
这意味着以后调节空调、切换驾驶模式这些操作,基本上都得通过触摸屏幕来完成。
这套车机系统用的是最新的宝马iDrive 9,操作界面和逻辑更像是我们平时用的智能手机,对于年轻人来说上手很快,但对于习惯了传统按键的老司机来说,可能需要花点时间去适应。
动力方面,宝马也给出了不同的选择。
入门版本搭载的是一台1.5T三缸发动机,并且配上了一套48伏轻度混合动力系统,官方叫120车型。
虽然是三缸,但官方公布的零到百公里加速时间是7.8秒,这个速度对于日常在城市里开,偶尔跑跑高速,是完全足够了,而且有轻混系统的帮助,油耗表现应该会很不错。
而对于追求驾驶乐趣和性能的消费者,宝马准备了M135 xDrive。
它用的是一台2.0T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马力能达到300匹,配合上四轮驱动系统,从静止加速到每小时一百公里只需要4.9秒,这个成绩放在一辆紧凑型小车上,可以说是相当迅猛了。
全系车型都匹配了7速双离合变速箱,这种变速箱的特点就是换挡速度快,能带来更直接的动力响应。
好了,车介绍完了,现在我们回到最核心的问题:这么一台看起来产品力相当不错的小车,为什么就是不来中国卖呢?
原因其实很复杂,但归根结底,主要是三点:市场需求、价格定位和生产成本。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咱们中国消费者的购车观念和欧洲、日本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它还承载着家庭的属性。
很多人买车,尤其是家里的第一辆车,必须要考虑到全家人的需求。
要能舒舒服服地坐下父母、爱人和孩子,后备箱要有足够的空间放下行李和儿童推车。
所以,“大”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
而这台全新的宝马1系,它的车身长度不到四米四,轴距是2670毫米。
这个尺寸在街道普遍狭窄、停车位紧张的欧洲城市里是优点,灵活方便。
但在中国,这个轴距数据就显得有些拿不出手了。
我们现在国内还在销售的宝马1系,是专门为中国市场定制的三厢版,轴距同样是2670毫米,在同级别里就已经不占优势了。
它的老对手奥迪A3,国产后都专门做了加长,变成了A3L,轴距拉长到了2680毫米,后排空间明显更好。
所以,宝马很清楚,如果把这台原汁原味的两厢1系拿到中国来,很可能会因为空间太小,而被绝大多数家庭用户直接排除掉。
其次是价格问题。
这台新车在欧洲的起售价大约是3万欧元,高性能的M135版本更是要超过5万欧元。
我们简单换算一下,这就相当于人民币23万元到40多万元。
这还只是在欧洲的价格,如果以纯进口的方式卖到中国来,需要加上关税、消费税、增值税等等,最终的落地价格只会更高。
那么问题来了,手握三十多万的预算,在中国你能买到什么车?
你可以买到一台空间巨大、配置高到眼花缭乱的国产品牌新能源SUV,比如理想、蔚来、问界的热门车型;你也可以买到尺寸更大、品牌形象更主流的宝马3系或者奔驰C级的入门款;甚至一些二线豪华品牌的中型轿车和SUV也都在这个价格区间内。
在这么多选择面前,有多少人会愿意花同样的钱,去买一台空间紧凑的进口两厢小车呢?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笔账一算就明白,性价比太低了。
最后一点,是生产制造的现实问题。
宝马在中国的合资工厂,也就是华晨宝马,目前的生产线布局是高度优化的。
它主要生产的是那些销量大、利润高的车型,比如长轴距的3系、5系,以及X1、X3、X5这些SUV。
这些车型大多基于宝马的CLAR后轮驱动平台打造。
而新的1系,用的是名为UKL的前轮驱动平台。
这两个平台在技术架构上完全不同,生产线无法通用。
如果宝马为了引进1系,就要在沈阳工厂里新建一条或者大规模改造一条生产线来适配UKL平台,这前期的投入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为了一个销量前景并不明朗的车型,去冒这么大的风险,投入这么高的成本,从商业决策的角度来看,显然是不明智的。
所以综合来看,全新宝马1系无缘中国市场,并不是宝马高傲,也不是它不重视我们,而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商业决策。
它背后反映的是,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高度成熟和内卷,消费者的需求也变得更加清晰和务实。
那种单靠一个豪华品牌标志就能畅行无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的自主品牌正在飞速崛起,在技术、设计和性价比上给了合资和进口品牌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一个汽车厂家在向中国市场投放新产品时,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
而对于宝马1系这样一款有着鲜明个性,但又与中国主流市场需求存在偏差的车型来说,暂时选择“绕道而行”,或许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