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低价常见,头部品牌不放手,供应链与引流齐上阵

电动车门店的清晨,总是有种“活色生香”的真实感。推门进去,地板还带着昨晚拖过的半湿痕迹,墙角码着十几辆外形极简的低价车型,电池舱盖边缘还留着没拭干净的油污。销售员一边擦车一边嘟囔:2000元以内的电动车,咱真没啥利润。这种话说得像在为自己哭穷,实际上更像在提醒客人:“你挑的便宜货,真不是咱看重的大生意。”

但奇怪的是,雅迪、爱玛这些头部品牌依然把低价电动车安排得妥妥当当,没见谁真把这块生意砍掉。明明行业里都心知肚明,这个价位不赚钱,为啥头部玩家还要坚持卖?讲真,表面所谓“亏本”,其实背后是算计得很精细。

先从最直接的切入,低价电动车在三四线及乡镇市场是硬通货。在人均出门两公里的地方,豪华配置或品牌溢价没那么受待见,“能骑就行,便宜最好”几乎成了所有使用动机。从市场基数看,三四线城市加乡镇的用户规模远超一二线城市,要是你头部品牌不守着这个价位区间,那些专门做杂牌低价车的厂家分分钟抢走你的用户,还顺手帮消费者降低了对你品牌的忠诚度。放弃低价市场,就相当于主动放弃基础盘,这种操作有点像跳进河里洗脚,冷暖自知。

可是头部品牌压着低价车卖,真就赔本赚吆喝?其实核心是供应链能力。拿雅迪、爱玛举例,基本上电机、控制器、车架都能自己造,甚至自有电池生产线,石墨烯、铅酸种类齐全,成本直接压低一大截。想象一下,你能自己种菜、自己做饭,对面的小品牌连锅碗瓢盆都是借来的,成本能一样?再加上所谓“模块化生产”,低价车型和高端车型只差几个外壳和电池,底盘、接口啥的都能拼一起,用规模效应摊销成本。低价车表面是苦劳,实际上已经偷偷摸摸留有一口汤喝。

当然,低价车并不一定是“最终目的”。销售最喜欢跟顾客客气:“您要这款便宜是可以,但电池用的不长,骑个一年半载就得换。”这时候引流就发生了:顾客摸摸钱包,琢磨是不是2599元的配置更稳妥。低价车成为“引流工具”,客户跨进门槛,有一半机率就被转化去买高价车了。即便只转化了10%,高价车利润足以养活低价车的“微利”销售,剩下9人买了低价车也没什么损失,顶多是给品牌免费的口碑传播,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作用被有效控制住了。

对行业来讲,头部品牌还玩了个更狠的“洗牌游戏”。小品牌只能靠低价生存,供应链做不起来,又不能亏太多,只能拼命压材料——电池缩水,刹车凑合,外壳更容易发黄裂开。结果就是毛利率低到做一天亏一天,长期肯定要被淘汰。而头部品牌用“降维打击”的方法,把成本拉低,让用户用同样的钱买到更靠谱的产品,小品牌连“瑕疵品”都混不下去了。这种打法,说是为了行业健康发展也不算过分,说是“把人家饭碗打翻”也是真实写照。行业洗牌,终归不是“慈善战役”。

说到底,2000元内电动车不是雅迪、爱玛们的赚钱利器,而是战略武器——圈用户、控成本、引流转化、清理杂牌。低价车就像赌桌上的底注,不指望靠它赢,但没它也坐不到斑斓的大桌面前。亏本不亏市场,头部品牌算盘打得“啪啪响”,剩下的就是看谁笑到最后。

当然,职业角度看,谁都不会拒绝“真金白银”,只是现实往往选择了“战略耐心”。售后维护成本、渠道分成、品质控制,哪一项都不轻松,偶尔也头大。说低价车卖着“没劲”,有点像法医做尸检时遇到十块钱的案件——工作量不少,但“情怀没那么浓烈”,都是在守住底线而已。

电动车低价常见,头部品牌不放手,供应链与引流齐上阵-有驾
电动车低价常见,头部品牌不放手,供应链与引流齐上阵-有驾
电动车低价常见,头部品牌不放手,供应链与引流齐上阵-有驾

其实回到消费者本身就挺有意思:如果你真只图日常代步,低价车够用是不是就够了?还是心里总得给自己找点“贵的理由”——配置、安全、保值,甚至朋友圈里的面子价?究竟是市场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无意识顺应了定价套路?这个问题,也许值得留给更多人想一想。

最后想问问,有多少人愿意为2000元内的电动车买单?又有多少是被“进阶”销售说服去买了高价车?留言说说,别让我的“职场自嘲”只在自己心里打转。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