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比亚迪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为什么在新能源汽车浪潮之下,有的企业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有的却能稳做“王者”?为什么别的厂商还在苦苦寻找零部件,比亚迪已经把绝大部分都“自己包圆”了?这个问题,好像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不得不佩服一句:比亚迪的自给率,真不是一般高,80%都自己造,真是让同行眼红到抓头皮。
首先,要理解什么叫供应链自给率。简单说,就是一辆车上的各个核心零部件,有多少是企业自己造的。比亚迪做到了电池、芯片、驱动系统这些关键节点都自己造,电池自给率甚至干到95%。这是什么概念?意味着门槛极高、风险极低、利润极大。全行业都知道,车企最怕等零部件,好比大家做饭,你自己有米有菜,自然不怕别人突然不送菜来,让你饿肚子。你手里有粮,心里才不慌。
那问题来了,比亚迪怎么做到的?大家都有同样的时间和市场机会,为什么比亚迪敢重压自主研发?别人就靠买买买?这些年行业有个共识:只要规模不够、现金流不宽裕,自己造就是“烧钱”,大多承受不起。可是比亚迪的牛气就在于,他敢于“提前布局”——别人都小步跑,怕摔倒,比亚迪直接踢门进场,一边造车一边造零部件,甚至还成立了“弗迪电池”,连上游材料都霸住。
想一想,这种胆子哪来的?说白了供应链就是底气,只有你做到了关键部分自己可控,才不怕别人涨价、不怕外面动荡、更不怕产业链“卡脖子”。今年全球芯片荒,有多少企业为了一块IC芯片等到哭,比亚迪却完全不慌,那就是提前战略布局的绝对红利。不仅如此,技术自主的红利还体现在行业“内卷”时没有被比价格拖下水。有人为了销量无底线降价,最后只剩两种结果,要么亏到关闭,要么产品质量直线下滑。比亚迪却不用跟风,正面硬刚,只因为技术和供应链自己掌握,价格有底线,质量有保证。从底层逻辑来看,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靠实力而不是靠运气。
大家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企业很难实现高自给率?不是他们不想,而是没这个能力、没这胆子、更没这个战略定力。因为这些东西是“慢功夫”,要长期巨量投入,短时间看不到明显回报。大多数造车企业一开始还行,等到量上不去,压力大了就会先砍掉自主研发,转而采购省事。但这样一来,产品高度同质化,市场一卷价格战,他们就越发被动。反观比亚迪坚决不跟风,自己种田养猪、造电池造芯片,撑过最难的几年,到现在直接变成全行业最“抗卷”的“硬汉”。
那是不是有了高自给率就能一劳永逸?显然不是。自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帮企业筑牢了护城河。市场变化莫测,产业周期一波接一波,要想活得久、活得好,核心技术一定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而且这里还有一层更深的思考:多数企业,尤其国内很多造车企业,往往用补贴养着,政策一退,基本上连竞争门槛都保不住。比亚迪能从“政策驱动”顺利转向“市场驱动”,靠的就是稳扎稳打、技术为王,政策是锦上添花,不是救命稻草。这就是根本区别。
一个行业的天花板,不在销量数字上,而在于你有没有摆脱对别人的“生死依赖”。比亚迪的优势,也不是某一年销量爆发,而是持续多年的战略定力和技术壁垒。现在新能源车市场,已经不是拼谁能造便宜车,而是拼谁能造出“技术含量最大、风险最小”的车。再看比亚迪商用车这个分支,背靠“乘商同源”,核心三电技术共享,全市场覆盖,不仅乘用车牛,商用车也能在重卡、轻卡、专用车上“速成突破”。这种布局不是一年能做成的,是十年二十年的“厚积薄发”。你要想问,为什么别的商用车厂只能买买买,永远和供应商谈价钱?很简单,因为整体产业链不自主,哪怕市场火爆,利润都在给别人打工。
今年比亚迪轻卡的增长,非常漂亮,但在比亚迪看来,这只是“长征路上的第一步”。很多别的厂商把每一个销量增长都挂在嘴边“炫耀”,但比亚迪关注的是“产业链完整性”,甚至布局跨界到光伏、储能、轨道交通、金融等领域,不断用资本与技术去打造新的护城河。你说这是不是高自给率带来的“正循环”?没有自给率,根本不会有多元化,也没有抗风险能力。
可是,有没有人觉得这样做风险太大?比如说一头扎进自研,钱砸进去万一没成功呢?答案其实很现实,那就是很好理解的“生死赌局”:如果你什么都靠别人,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你最快死掉;而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业链,哪怕周期艰难,也有能力扛下去。比亚迪的自给率不是“为了自给而自给”,而是全行业周期下“主动权”的表现。只有你主动,才能掌握命运;被动,只能逼到死角。
再往大了看,新能源这盘棋,不只是产品技术转型,更是全球工业竞争。每个国家都怕“卡脖子”,比亚迪却能把自己的核心部件做到全球领先,自然不怕外部环境变化。如同当年日本车企本土制造,才让他们能耐住全球风浪。现在比亚迪等于在继续演绎中国工业的“深水区游泳”。
你可能会问,这种商业模式有多难复制?难在时间、难在资金、难在战略。短期看,不如单纯买零部件,马上能出产品;长期看,只要做成了,就会甩开别人一条街。而且越到后面,“复利效应”越大,技术越自主,产业链越稳固,跟风的人只能吃剩饭。谁还记得当年比亚迪造电池时被嘲笑,谁还记得刚研发芯片被质疑,但时间会为那些坚守的人“正名”。
最后要讲,这种模式给中国制造带来了什么启发?就是要敢于“长期主义”,敢于“慢工出细活”。太多企业太想快,今年火就今年割一波韭菜,明年市场就全军覆没。但真正能让中国制造产业走向全球的,不是卖得快,而是产业链牢不可破,有能力在全球风浪里自保。有了比亚迪这一根“顶梁柱”,说明这个底气不是拍脑门上阵,而是稳打稳扎、持之以恒的战略决策。
最后留个问题给所有造车企业:你愿意做自己的命运主人,还是只能被产业链牵着鼻子走?你敢不敢像比亚迪一样,真正自给自足?这个问题,也许每个人答案不一,但历史一定会给最有底气的人留下最高的舞台。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