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Stellantis集团欧洲区总裁安帕拉托在慕尼黑车展上发出紧急警告:若欧盟未能在年底前修订二氧化碳减排法规,“整个欧洲汽车产业将面临崩溃危机”,安帕拉托的“崩溃警告”绝非空穴来风。欧洲汽车巨头们正集体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前有欧盟严苛的碳排放法规步步紧逼,后有中国竞争对手强势崛起,这场百年未有的产业变革正将欧洲汽车工业推向悬崖边缘。
欧盟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的计划,表面上是一场环保盛宴,实则可能成为压垮传统汽车巨头的最后一根稻草。宝马CEO齐普策直斥其为“重大错误”,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预警“系统性崩溃风险”——这些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残酷市场现实的理性判断。
欧洲汽车市场60%的销量来自4万欧元以下车型,而现行电动汽车价格根本无法满足这部分大众市场需求。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经济环境不支持、消费者购买力有限,这三座大山让电动化转型步履维艰。更令人忧心的是,欧洲平均车龄已达12年的2.56亿辆存量汽车,每年还在“老化”一个月。当消费者买不起电动车,又无法更新老旧车辆时,整个汽车市场将陷入停滞的恶性循环。
欧洲车企面临的不仅是政策压力,更是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挑战。在新能源赛道上,欧洲已经明显落后,83%的电池组件依赖亚洲进口,而中国却掌控着全球70%的锂电池产能和90%的永磁电机生产能力。这种技术代差直接转化为产品迭代速度的差距——中国车企的研发周期比欧洲同行快两倍,这种优势在瞬息万变的新能源市场中几乎是决定性的。
欧洲汽车巨头们开始反思过度激进的电动化战略,Stellantis集团已经宣布不再追求“2030年只生产电动汽车”的目标,宝马提出建立全链条碳排放核算体系的替代方案,呼吁在2035年后允许使用环保燃料。这些调整不是开倒车,而是对产业现实的正视,完全放弃内燃机技术将导致欧洲丧失超过50万个就业岗位,而电动化投资回报周期已延长至7-8年,这种社会和经济成本是任何政府都无法忽视的。
欧盟政策制定者需要明白,环保目标不能脱离产业现实。设定强制最终期限要求所有产业按时完成转型,看似雄心勃勃,实则可能适得其反。汽车产业转型需要综合考虑就业、产业链安全和技术可行性,而非简单地设定一个禁售时间表。齐普策提出的全链条碳排放核算体系值得认真考虑——环保的责任不应仅由整车厂承担,而应该延伸到原材料开采、生产制造、使用及回收的全过程,甚至包括燃料生产商。
欧洲汽车产业不会一夜之间“崩盘”,但确实面临结构性危机。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找到转型与现实的平衡点,既坚持环保方向,又不摧毁产业基础;既推动电动化转型,又允许多技术路径探索;既保持环保雄心,又兼顾社会就业和经济稳定。
在这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独善其身。中国车企的强势崛起提醒欧洲,保护主义不是解决方案,提升竞争力才是根本。欧盟需要制定更加务实、灵活的过渡政策,否则安帕拉托的“崩溃警告”可能一语成谶。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唯有平衡好速度与耐力,才能最终到达终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