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汽车浪潮席卷的当下,“智驾”功能成为了各大车企竞相追逐的热点,消费者也对其寄予厚望,仿佛拥有它便能开启未来出行的新篇章。然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繁华表象下,一位小鹏P7+车主的微博投诉,却引起了人们对新能源车产业的关注。
智驾梦碎:37天的噩梦开端
根据车主的描述,今年2月16日,车主满怀憧憬地提走了心仪已久的小鹏P7+,然而,这份喜悦仅仅维持了37天。3月24日,车辆在正常行驶中突然全车摄像头集体罢工,智能驾驶系统黑屏、碰撞预警失效,中控屏上满屏的警报提示让车主惊出一身冷汗。联系售后、各种重启和远程修复后终于恢复正常。但仅仅4小时后,故障再次上演,这次,售后告知车主,问题无法远程解决,必须进店维修。
3月30日,车主从永川驱车前往重庆某小鹏汽车售后中心,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维修,得到的答复却是软件系统缺陷,刷新系统失败,需等待工厂设备再次尝试,最坏结果可能是更换电脑主板。更令车主生气的是,面对车主的担忧与诉求,售后以“未达退换标准”为由,让车主找律师团队。车主只能开车回永川等“工厂设备”,等待他们第三次维修。
4月3日,第三次维修的结果依旧令人失望,软件刷新未能解决问题,中控屏依旧是惊叹号,摄像头、碰撞预警、智驾功能无法启动。面对这样的结果,售后中心提出了更换主板硬件的方案。车主气笑表示,新车仅用一个多月,就面临如此重大的维修,车主表示严重质疑。
维权之困:消费者的无奈与抗争
面对这样的质量问题,车主的诉求简单而直接——更换一台通过质量检测的新车。车主的愤怒与无奈,折射出的是广大消费者在面对智能汽车质量问题时的共同困境:维权难、索赔难、信任难。
事实上,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方面,智能汽车的技术复杂性使得故障原因难以快速准确判断,消费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证据、与厂家沟通;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在处理消费者投诉时,可能存在沟通流程较长、反馈不够及时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
行业深思:智能汽车的质量、责任与未来
小鹏P7+智驾失灵事件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张的道路上,企业绝不能忽视质量把控与售后服务这两大基石。面对消费者投诉,企业应迅速组织专业团队进行调查处理,及时给出解决方案。良好的售后服务不仅能提升品牌形象,更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口碑。
从车主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对小鹏汽车从期待到失望的转变。面对车辆出现这样的智驾故障,车主无法接受更换电脑主板的维修方案,在更新系统软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车主的换车需求,能得到法律方面的支持吗?
律驰驾道观点
小鹏P7+智驾失灵事件退换车条件分析
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的相关条款,我们针对小鹏P7+智驾失灵事件,来进行是否符合退换车条件的深入分析。
一、本案不符合汽车三包规定第23条直接退换车的条件
汽车三包规定第23条规定,家用汽车产品自三包有效期起算之日起60日内或行驶3000公里内(以先到者为准),若车辆出现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燃油泄漏或动力蓄电池起火等特定质量问题,消费者可直接要求退换车。本案核心问题为智驾系统(摄像头、碰撞预警等)失灵,属于智能驾驶功能故障,并不属于第23条明确列举的严重安全故障类型。因此,本案无法直接适用该条款主张退换车。
二、是否适用第24条退换车条件?
我们进一步根据第24条的规定,对退换车条件来进行详细分析:
严重安全性能故障两次修理未解决(第24条第1款第1项)
关键点:智驾系统失灵(如碰撞预警失效)是否构成“严重安全性能故障”?
法律界定: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严重安全性能故障判断指南》,“严重安全性能故障”需直接危及人身财产安全且无法正常行驶(如刹车失灵)。
本案情形:智驾系统故障可能导致安全隐患(如无法预警碰撞),但若车辆仍可人工驾驶,则可能被认定为“功能缺陷”而非“严重安全故障”。因此,本案暂不满足该项规定的退换车条件。
同一质量问题修理超4次或累计修理超30天(第24条第1款第4项)
本案事实:车主在37天内因同一智驾系统故障进行了3次维修,但问题仍未解决。
法律适用:若故障属于“同一质量问题”,则需累计修理超过4次(即5次以上)方可退换车,本案尚未达标;同时,3次维修累计耗时若未超过30天,亦不满足该条件。因此,本案目前不符合该项规定的退换车要求。
关键部件更换2次仍无法使用(第24条第1款第2、3项)
三包范围:第24条列举的部件包括发动机、变速器、动力蓄电池、转向系统等,未明确涵盖智驾系统控制模块,存在法律解释争议。因此,若仅因智驾系统故障导致的主板更换,目前尚难以直接适用该条款主张退换车。
三、行业警示与建议
本案反映出汽车三包规定亟待完善的问题。当前三包规定主要针对传统机械故障,对智能驾驶系统等新型技术问题缺乏明确界定。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推动修订三包规定,将智能驾驶系统纳入“关键部件”范围;
明确“软件缺陷”导致重大功能失效的退换车标准;
建立第三方技术鉴定绿色通道,降低消费者举证成本。
综上所述,小鹏P7+智驾失灵事件目前尚不满足《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中第23条和第24条的退换车条件。但此事件为智能汽车产业敲响了警钟,提醒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质量把控与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也应及时跟进,以适应智能汽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汽车法律纠纷,就找律驰驾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