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定价81.49万,1548匹马力背后那些供应商不愿说的成本账

小米SU7 Ultra定价81.49万,1548匹马力背后那些供应商不愿说的成本账

前几天在上赛道边上,碰见个开911 GT3 RS的朋友。他盯着一台黑色SU7 Ultra看了半天,突然问我:“这玩意儿真能跑进纽北7分钟?”我说数据摆在那儿,他摇摇头:“问题是这价格,按理说应该亏本才对。”这话倒是提醒了我——三台电机加起来1548匹马力,碳纤维套件铺满全车,还有那套碳陶刹车系统,81万多的预售价确实让人琢磨不透。

后来从一些做供应链的朋友那儿,多少听到点门道。那套三电机系统,两台V8s加一台V6s,单颗电机转速能到27200转——这转速已经超过F1赛车的红线了。关键在于扭矩分配算法,据说每秒刷新500次,15毫秒就能完成扭矩重新分配。有个跑过纽北的车手提到,出某个长弯的时候方向盘转角比普通版少了十几度,圈速直接快了一秒多。

电池包那边更有意思。峰值放电功率1330千瓦,相当于半列高铁启动时的能耗。即便电量掉到20%,还能维持800千瓦输出。这背后是宁德那边专门调的化学体系,正极包了陶瓷涂层,循环寿命做到1200次还能保持80%健康度。按供应链的说法,这套电池成本比普通版本贵38%左右,单车差价大概在两万出头。

空气动力学这块玩得更狠。风阻系数做到0.195,同时还能产生285公斤下压力——这本来是两个打架的指标。车底铺了八根导流筋,把气流加速到每秒35米,利用压力差把车往地面按。尾翼展开到1560毫米,攻角调到16度时后轴能多出400多公斤下压。结果是在大直道末端比某些进口性能车快9公里每小时,刹车点却能晚踩零点几秒。

碳纤维套件面积有5.5平方米,按传统进口材料算成本得十几万。但据说他们把国产碳纤维丝束价格压到了100块一公斤,总成本控制在五千多。尾翼单体只有3.8公斤,比铝制的轻47%。车顶也换成碳的,整车重心下降那么几毫米,跑山的时候能明显感觉侧倾小了不少。

前舱那个所谓的“空气动力学升级”,其实就是在保险杠内加了两片碳纤维导流叶片。作用是把高速气流切成小涡流,填住轮拱外侧的低压区,降低前轮升力。零件成本两百多块钱,直接免费送,换来的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倒是不少。据说这叶片形状用AI优化了48小时,迭代了一千多次,最初设计有七片,后来发现多一片就多0.3的风阻系数,干脆砍到两片。

电机转子用的硅钢片是960兆帕的军工级材料,叠片采用阶梯式错位,每阶0.35毫米,能打散涡流,铁损下降18%。绝缘层厚度只有头发丝的五分之一,涂布均匀性控制在正负2微米。产线良率一开始只有七成多,后来把涂布机搬到恒温恒湿车间,良率才拉到九成以上。单台电机成本因此涨了八百块,换来峰值效率接近百分之百。

冷却系统用的是双向全油冷,定子淋油加转子甩油,喷油嘴只有0.8毫米,油压1.2巴。电控自研的碳化硅模块,开关频率100千赫兹,比传统方案快十倍,损耗降低六成多。纽北全程20.8公里的全油门路段,电机温度稳定在142摄氏度,低于永磁体退磁的红线。代价是冷却系统泵功率1.8千瓦,城市续航会折损几公里,后来用赛道模式才全功率启动油泵的策略把日常续航拉回来。

刹车用的是前430毫米、后410毫米的碳陶盘,比某德系性能车还大10毫米。供应商专门调了碳化硅含量,摩擦系数从0.48提到0.52,百公里到零的制动距离不到30米,连续十次不衰减。但低温状态下摩擦噪音有55分贝,城市跟车会“吱吱”响。后来OTA加了个舒适模式,把卡钳预紧力降到30%,噪音降了8分贝,赛道会自动恢复全压。

悬挂提供两种选择。街道版标配双腔空气弹簧,刚度从0.8到2.6牛每毫米可调,高速自动降20毫米,续航能多跑几公里。赛道版可选德国某品牌的单筒绞牙避震,阻尼24段可调,侧向支撑提升37%。发布会上说送扳手,结果十分钟六千多单里42%选了绞牙,工厂连夜加单。

车顶布置了五个压力传感器加两个超声波风速计,每秒采样200次,算法预测0.3秒后的气流状态,提前调尾翼攻角和扩散器开度。日常自动收翼,降低2%能耗;赛道提前200毫秒预加载最大下压力。代码有四十万行,软件部七十个人封闭开发了好几个月。

原型车比普通版轻了500公斤左右。外覆盖件全碳纤维,挡风玻璃用2.2毫米超薄版,电池包取消上盖直接用车身底板,座椅骨架铝镁合金。代价是单件维修成本翻倍,推出的赛道保险一年一万八,比某些进口性能车便宜三千块。

从订单数据看,下订用户61%以前开过性能车,保时捷车主占19%。选装尾翼比例63%,因为圈子里都说“无尾翼不Ultra”。APP里上线了圈速排行榜,全国11条赛道已经接入,GPS加OBD双校验,刷榜成功送限量机油。用户自发直播,单条视频播放量最高四千多万,直接带动周末赛道日爆满。

说到底,这价位能买到一台真能下赛道的电动车,本身就挺微妙。以前这个预算只能看看二手进口货,现在国产品牌也能拿出点像样的东西了。至于这车在赛道上究竟能跑出什么成绩,等车主们拿到车就知道了。反正对那些真想体验极致性能的人来说,或许又多了个选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