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技术交流会开始还有十分钟,工程师们戴着白手套,在台上拆开一台刚下生产线的电机。硅钢片排列整齐,像是在给人类展示神经系统的剖面——这不是向大众炫技,更像是一次法医学鉴定,把过去半年间的“技术埋伏”现场切片。现场氛围既安静又紧张,有人悄悄拍照发朋友圈,也有人低头对着数据表格做最后一遍核查,生怕一个参数没讲清楚,就把比亚迪的黑科技藏在了自家后厨。
这让我想起比亚迪汉L和唐L上市那阵子,案发现场同样是灯光璀璨,一堆高科技名词打在发布会背景板上:兆瓦闪充系统、什么3万转电机、千伏架构、还有几乎能拿去做课题的易四方发动机和云辇系统。观众席上的反应呢?有人鼓掌,有人盯着数据,有人低头发问——“这些功能到底怎么用?”“为什么没提充电桩覆盖?”
半年过去,比亚迪终于醒了——不是幡然大悟,就是看销量数据时多揉了三次眼睛。这时候他们才发现,发布会那套“物理公式大汇演”其实没打动多少用户。如果技术是武器,营销才是弹药。选手上场了,弹夹却忘装。
不妨假设一下:你是汉L、唐L的用户,买到手半年,后来才知道你的车里埋了比亚迪的终极大杀器。是不是觉得像是刚吃完饭才发现底下垫着金条?这不是技术埋伏,是高科技饭碗,剩饭里装着黑科技。一边省着用电油,一边还担心发布会上怎么才能讲清楚。
这种“后知后觉”,或许才是比亚迪最真实的风格。他们的技术,一向是硬核得有点寡淡嘴。工业圈有句老话,“重在原理,轻在表述”。技术工程师都想“干”,却不喜欢“讲”。比亚迪这几年把插混、快充、驱动、辅控等一地鸡毛的术语做成了教材,现在才发现,有些话如果不说透,别人理解就是“你家有大鱼塘,但大众只见井水”。
比如汉L、唐L的兆瓦闪充系统。消费者关心是否真能“充电五分钟,开车两小时”,但充电桩铺设速度跟不上,车子技术领先,用户需求却在等快充站的地图刷新,那种感觉有点像交警抓超速,警车还在加油站排队。至于3万转电机,工程师拆给业内看,一堆人点头赞许;但普通用户只关心“能不能不烧车、不死机、能省钱”。实际上,双枪快充就能做到七分钟补能400公里,用户却没太搞清楚,兆瓦快充没来之前,自己的车早已不输同场竞技。
还有那些安全技术,被比亚迪塞进自家车型当标配:云辇、TBC爆胎稳定、智能辅助。比亚迪的逻辑是“安全才是最大豪华”,但做发布会的时候却一带而过——黑科技在比亚迪,像是“买豆腐送菜刀”,只要不自己偷鸡摸狗,都是随车配件。甚至有种错觉:在比亚迪,黑科技都不值钱,豪华只是一句口播。
再看研发成本,仰望U7那些电机、发动机全拆开来交流,市面上还没卖出多少,技术资本化过程里,比亚迪自己“手把手教学”甚至都不怕被偷师。这种行业的“无私”,其实很接近法医讨论尸检结果,不追求话术包装,只要真相不糊弄。可惜营销不及技术,确实不是所有公司敢学——这就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土味现实。
厂家专注技术,各大博主则充当吃瓜“验尸官”。比如有人晒出发动机缸壁,点评其实缸壁润滑和活塞设计难度极大,技术难点一针见血,放在朋友圈就变成了车主炫耀的佐证。但普通人感受到的,却只是“我这车油耗低”,“天天不去加油站就能当王者”,很少有人煲技术细节。比亚迪科技本身,像是“熟人饭局埋彩蛋”,内部人懂得,外部人只能看热闹。
其实,比亚迪本可以像“皮尺部”那样,把外观做得光鲜炫酷,然后用电池堆料,把价格一拉,就等着销量暴涨。但他们偏要把DM技术榨干,AI模型算油耗,控制策略比拼到极限,甚至把“天神之眼”这种智能辅助系统直接标配。“会过日子的车”,技术和实际体验之间,总隔着一层营销话术的雾气,消费者自用,自家知道好。
黑色幽默在这里就显得格外得体。比亚迪每推新车型,都像技术宅在厨房里做佳肴,只不过忘了叫客人进门吃饭。你说比亚迪“反应慢”,其实不是不懂营销,而是全身心沉浸技术,偶尔醒来才发现,饭碗底下压了金条。用户其实并不关心所有参数,卖点是极限安全和省钱,但这话比亚迪说得太冷静,连豪华都定义成“能省的就是豪华”。
说到这里,不禁提问:技术到底应该藏在饭碗底,还是该摆到餐桌中央?比亚迪尚未给出标准答案。技术的确需要普及,但讲得太硬,往往没人听懂;讲得太软,容易被认为“作秀”。这或许是所有技术驱动型企业的矛盾——“我们会做,但我们没那么会说”,到底是用户时代推动工厂故步自封,还是工厂本身就不想把鱼塘卖给钓鱼客?
放到写教材、开发布会、拆发动机这些场合,比亚迪只想让世界看到中国技术的压迫感,但却忘了这个压迫感还可以多做点“温情推送”。这样一来,技术交流变成了专场饭局,有人买单,有人吃撑,有人还在回味:我的汉L、唐L,究竟藏了多少没被讲透的黑科技?
说到底,以技术为核心的时代,比拼的不是嘴皮子,而是真材实料。可技术又不该只埋在发布会的PPT里。比亚迪的“醒悟”有点慢,营销节奏也许永远赶不上研发的弦,但只要车子好用、安全、实惠,不管会不会讲,总有一天顾客会在饭碗里发现他们藏着的那块金砖。
你怎么看,企业要不要讲懂用户的话,还是坚持技术自信做“黑暗料理”?技术和用户真正的沟通,究竟该怎样才算到位?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