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新车销量同比暴跌26%!本土巨头拉达全线降价,经销商展厅里新车每月贬值2.5%,可市场还是冷得像西伯利亚的冬天。一边是库存压顶、价格跳水,一边是中国品牌用“高配低价”横扫市场——这到底是车市寒冬,还是结构性洗牌?
我最近在莫斯科跑了好几家4S店,坐在打折促销的Lada Vesta驾驶座上,摸着那套略显粗糙的塑料中控,再打开手机看看隔壁中国品牌Omoda C5的配置单:全景天幕、L2级辅助驾驶、双联屏、电动座椅……而价格呢?几乎一样。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不是俄罗斯人不爱买车了,而是他们开始用脚投票,选更值的车。
贷款冰封:买得起车,还不起贷
先说个扎心事实:2025年前五个月,俄罗斯汽车贷款发放量直接腰斩,同比跌了近50%。为啥?因为利率太高了。俄央行基准利率飙到20%,银行哪怕贴补,普通消费者拿到的新车贷利率也一度冲到17%。什么意思?你借100万卢布(约1.25万美元),一年光利息就得17万。
Frank RG的分析师说得直白:“高负债人群被拒之门外,部分银行40%的潜在客户瞬间消失。”
我在一家Rolf经销商门店跟销售聊了会儿。他说:“以前客户算月供,现在第一句话是‘这车能贷几年?’我们尽量推5年期,但利率一高,月供就压人。”他苦笑,“有些人试完车挺喜欢,一听月供转身就走。”
这背后其实是国家政策的收紧。2024年7月,央行祭出新规:若借款人已有债务超过收入50%,基本别想再批车贷。 这招确实防了金融风险,但也把不少工薪家庭挡在了购车门外。
好消息是,2025年5月贷款利率已回落至13%-17%区间。春天或许在来的路上,但信心修复需要时间。
回收费大棒:政府收钱,百姓买单
再说个让进口车“窒息”的成本——回收费(recycling fee)。这玩意儿听着环保,实则是笔巨额门槛费。
2024年10月涨了一波,2025年1月又涨一波,累计涨幅高达85%+。一辆普通进口SUV,光这一项就能多掏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卢布。这笔钱谁出?最终全转嫁给消费者。
Avtostat的莫尔热雷托一针见血:“本土厂商也要先垫付回收费,补偿款不会马上到账,现金流压力巨大。”
这就解释了为啥2024年底出现“抢购潮”——大家预判涨价,提前下手。结果就是2025年初需求断崖,经销商手里堆满了车。
我在一家中国品牌展厅看到,一台Omoda 7停了三个月,销售直言:“每多放一个月,贬值2.5%。现在卖一辆亏一辆,但不卖更亏。”
中国车凭什么赢?不是便宜,是“超值”
说到这儿,必须聊聊中国品牌的“降维打击”。
你以为它们只是便宜?错了。它们是用“高配+低利+本地化”三板斧,精准切中了俄罗斯市场的痛点。
拿Omoda C5来说,2.0T发动机+7DCT,百公里加速7秒出头,配上L2级辅助驾驶、索尼音响、全景影像、电动尾门——这些在欧美同级车上起码要贵30%以上。而在俄罗斯,它卖得和Lada Vesta顶配差不多。
我试驾过一台Chery Tiggo 8 Pro。底盘调校偏欧化,过减速带干脆利落,不像某些廉价车那种“散架感”。内饰用料虽然比不上德系豪华,但在同价位里绝对算厚道。最让我惊讶的是车机系统——支持俄语语音识别,地图更新快,还能远程控温。这哪是“山寨车”?分明是懂用户的智能终端。
相比之下,Lada虽然也在努力升级,比如新款Granta用上了8英寸大屏和ESP,但整体设计语言还是停留在“够用就行”。一位拉达老车主跟我说:“我儿子试了Omoda,回来就说‘爸,换车吧’。”
横向对比:三款热门车型掰手腕
咱们拿三台主流车型对比一下(基于公开数据与实地体验):
车型 Lada Vesta Comfort Chery Tiggo 7 Pro Hyundai Creta(俄产)
价格(卢布) ~250万 ~260万 ~300万
发动机 1.6L 自吸 1.5T 涡轮 1.6L 自吸
马力 113匹 156匹 128匹
变速箱 5MT/CVT 7DCT 6AT
安全配置 ABS+EBD 6气囊+L2辅助驾驶 6气囊+基础ADAS
车机 基础多媒体 安卓系统+OTA升级 Blue Link
差距在哪?动力响应、智能化、驾驶辅助。 尤其是L2级辅助驾驶,在长途高速上能大幅减轻疲劳。而Vesta连定速巡航都没有。
有人会说:“国产车耐用吗?”我问了两家独立维修厂,反馈是:早期小毛病多,但三年内故障率已接近韩系水平,且配件供应充足,维修不难。
未来怎么走?清库存后,价格必反弹
现在经销商都在“割肉清仓”。Rolf集团公开喊话:“利润率只剩5%-6%,再压两个月,利润归零。”
但这不可持续。一旦库存消化完毕,加上回收费继续年年上涨,专家预测夏季后价格将回升3%-15%。那些等着再降价的老铁们,可能要失望了。
至于西方品牌回归?别太当真。德国车重建生产线至少三年,韩国车虽保留了渠道,但供应链重建也需时间。短期内,市场还是中国品牌的天下。
我的思考:这不是崩盘,是消费升级
所以,俄罗斯车市真的“崩了”吗?
我认为不是崩,而是转型。 过去靠低价和补贴撑起的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残酷但必要的筛选。消费者不再闭眼买,而是精打细算:同样的钱,能不能买更多安全、更多舒适、更多科技?
中国品牌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们不一定完美——NVH控制、长期可靠性还需时间检验——但它们让俄罗斯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250万卢布也能买到“体面车”。
反观本土车企,如果只靠补贴和情怀,迟早会被淘汰。真正的出路,是加快技术迭代,提升产品力,而不是指望政策护短。
互动时间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
如果你预算300万卢布,会选Lada、中国品牌,还是等韩系回归?
你觉得高利率环境下,全款买车是不是更理性?
你愿意为L2级辅助驾驶多花5万卢布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挑几个问题,下期做个Q&A专题。
顺便透露个小花絮:我在试驾Omoda时,车载AI用俄语问我“要不要放首摇滚?”——那一刻,我差点以为自己在开特斯拉。
车市寒流不可怕,可怕的是固步自封。 当用户开始追求“价值”而非“价格”,这才是一个成熟市场的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