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合要复活:出资1亿美元,黎巴嫩商人成为高合汽车老板

2025年5月,曾宣称“定义未来出行”的高合汽车在停工一年多后传来“复活”消息:黎巴嫩商人Jihad Mohammad旗下公司EV Electra注资1亿美元,成为高合控股股东,盐城工厂启动复工环评,同时推进用户定金退还和员工召回。

这场看似“跨国救援”的背后,实则暗藏诸多悬念。

高合的危机始于2024年2月的突然停工。

高合要复活:出资1亿美元,黎巴嫩商人成为高合汽车老板-有驾

其母公司华人运通因高端车型销量惨淡(2023年HiPhi X仅售约1200辆)、研发投入巨大(单车型超50亿元),导致资金链断裂,截至2024年8月合并负债达157.81亿元,陷入用户退订难、供应商追债、员工欠薪的多重困境。

此前虽传闻长安、阿维塔等企业有意收购,甚至与“汽车界传奇”仰融相关企业签约,但均未实质落地,直至黎巴嫩资本EV Electra入局。

高合要复活:出资1亿美元,黎巴嫩商人成为高合汽车老板-有驾

新投资方EV Electra自称“阿拉伯世界首家电动车制造商”,但其业务重心并非自主研发,而是通过收购欧美车企(如Detroit Electric、NEVS项目)快速获取技术资产,且曾因涉嫌加密货币诈骗和设计盗用引发争议。此次注资1亿美元虽让高合进入复工倒计时,却面临两大现实问题:一是资金规模仅为债务总额的4.6%,且认缴截止日期为2025年底,后续仍需大规模融资或债务重组;二是EV Electra的“收购套利”模式能否适配中国市场,其规划的原车型生产(维持15万产能)已落后主流竞品3年以上,品牌信任度因停工事件严重受损。

目前高合的复工措施带有明显“妥协性”:向付定金用户退款以缓解信任危机,召回未离职员工但降薪20%以压缩人力成本,但这也可能导致核心技术人才流失。值得关注的是,新成立的江苏高合汽车由EV Electra(69.8%)与华人运通(30.2%)合资,外籍法定代表人Jihad Mohammad能否协调中外团队、平衡供应链与市场策略,仍是未知数。

对消费者而言,高合案例折射出高端电动车赛道的残酷性——单价60万元的车型因缺乏规模效应,单车研发成本超400万元,普通用户选购时需更关注企业资金稳定性。对行业而言,境外资本“抄底”困境车企成为新现象,但其技术整合能力与本土化运营风险并存,高合若无法在2025年底前完成技术迭代、重建品牌信任,即便暂时复活,也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高合要复活:出资1亿美元,黎巴嫩商人成为高合汽车老板-有驾

这场跨国资本主导的“复活游戏”,本质是高合用1亿美元争取1年半的窗口期,试图在债务重组、技术升级与市场重启间寻找平衡。

但在新能源汽车“剩者为王”的竞争逻辑下,缺乏核心技术、品牌根基与持续资金链的玩家,即便短期“回血”,长期仍需直面“生存还是毁灭”的终极考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