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酸!智能电车“劝退”老年人,复杂操作让他们寸步难行?

今日重大爆料!

车界又炸了!

咱们今天不聊那些高高在上的概念车,也不说那些遥不可及的未来科技,咱就聊点实在的,聊点能让咱们心里痒痒,又有点小纠结的事儿。

最近网上有个说法,说“新能源汽车‘劝退’老年人”?

我去,这说法一出来,我这老胳膊老腿儿都差点没跟上。

老年人?

劝退?

这俩词搁一块儿,总觉得有点…

怎么说呢,不搭!

这事儿吧,并非空穴来风。

咱身边肯定有这样的例子,爷爷奶奶想学开车,结果被那触屏导航、各种APP弄得晕头转向,最后只能叹口气,还是咱那烧油的老普桑好使!

这绝非瞧不起老年人,这是眼下的现实。

你想想,他们一辈子跟档把、油门、刹车打交道,突然间面对一个全触摸屏,还得会用手机扫码,这跨越的幅度,是不是太大了?

就拿我上次回老家,我那七十多岁的老舅,一直想买个车,图个方便。

结果他去4S店看了看,那销售小伙子上来就给他推那个“智能互联大屏”,什么“语音助手”、“OTA升级”,我老舅听得云里雾里,最后问了句:“这车…

能手动挡吗?”

销售小伙儿愣了一下,然后热情洋溢地介绍:“大爷,现在都是自动挡了,而且这车带自动驾驶功能!”

我老舅当时就摆摆手:“自动驾驶?

那我坐车里睡一觉,车自己开到哪儿了?

万一开到河里咋办?”

听得我都不忍心打断他,这脑回路,简直了!

心酸!智能电车“劝退”老年人,复杂操作让他们寸步难行?-有驾

其实,这事儿不能全怪老年人接受新事物慢,咱也得琢磨琢磨,这新能源汽车的设计,是不是真的考虑到了所有人群的需求?

你看那车,一个个长得都跟科幻片似的,线条流畅得不像话,但有时候,流畅到你都找不到油箱盖在哪儿!

更别提那密密麻麻的触摸按键,有时候想开个空调,得先解锁,再点中控,再找风量,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时间,红灯都变绿灯了!

这要是换了老年人,估计得急出高血压来。

心酸!智能电车“劝退”老年人,复杂操作让他们寸步难行?-有驾

更别提那补能的问题了。

你想啊,老年人谁没事儿天天研究充电桩?

而且,充电桩那玩意儿,有时候找起来比登天还难。

我有个朋友,他爸妈就买了辆新能源车,结果出门旅游,在服务区找了半天充电桩,好不容易找到了,发现排队的人比春运抢票的还多!

最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旁边烧油的车“咕嘟咕嘟”加满油,扬长而去,留下一脸无奈的老两口。

这画面,想想就觉得心酸。

心酸!智能电车“劝退”老年人,复杂操作让他们寸步难行?-有驾

而且,许多新能源车为了追求所谓的“科技感”,把很多物理按键都取消了,全用触摸屏代替。

你说,这对于习惯了摸得到、感受得到的机械操作的老年人来说,是不是一种“劝退”?

他们哪里知道,那个屏幕上的小图标,到底代表着什么功能?

万一误触了,又会发生什么?

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压力。

再说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虽然一直在进步,但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心理上的“里程焦虑”依然存在。

他们不像我们年轻人,习惯了随时随地查地图、规划路线,他们更习惯于“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希望被电量束缚。

想象一下,一个老年人开着车,突然发现电量不足,而附近又没有充电桩,那得有多焦虑?

当然,我这么说,不是说新能源汽车不好。

新能源是趋势,是大方向,这个毋庸置疑。

我也看到许多新能源车在设计上也在努力变得更人性化,比如一些车型保留了部分物理按键,或者优化了操作逻辑。

但是,问题在于,这种优化是不是足够?

是不是能真正触及到那些“劝退”的痛点?

这就引出了一个话题:汽车的设计,到底应该为谁服务?

是为了那些追求极致科技、愿意为“未来感”买单的年轻人,还是也应该考虑到那些数量庞大、同样需要出行便利的群体?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爸的车是一辆老解放卡车,那车皮实,耐用,启动的时候得先晃一下钥匙,然后踩离合,挂一档,再慢慢松离合…

那感觉,就像在指挥一支交响乐,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仪式感。

虽然现在看起来很落后,但那时候,那辆车承载了我爸跑运输的梦想,也承载了我童年的记忆。

心酸!智能电车“劝退”老年人,复杂操作让他们寸步难行?-有驾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给人的感觉是,它们更像是一台巨大的智能手机,或者一个移动的电脑。

它们的功能很强大,但有时候,却忘了它们最根本的属性——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就应该方便、安全、易于使用。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句古词,用在这里,是否也映照出一些老一辈人对过往熟悉事物的怀念,以及面对新事物时的那种淡淡的失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道理我们都懂,科技进步就是要让工具更强大。

但如果这个“利器”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反而成了“不器”,那它的意义又在哪里?

所以,咱们今天聊的这个“新能源汽车劝退老年人”的话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老年人学不会”的层面。

它更应该让我们反思:

第一,汽车的设计语言,能不能更包容?

科技进步是好事,但能不能在保留核心科技的同时,也保留一些我们熟悉的、易于理解的操作方式?

比如,能不能有更直观的物理旋钮来控制音量和空调?

能不能有更清晰的图标和更简洁的菜单?

第二,汽车的交互逻辑,能不能更人性化?

现在的许多触摸屏操作,真的需要那么多层级吗?

能不能把常用的功能,比如空调、音响,直接放在主界面,或者用最简单的手势就能控制?

第三,汽车的推广和教育,能不能更接地气?

4S店的销售人员,能不能在向老年人介绍车型时,多一些耐心和针对性?

能不能提供一些更适合老年人学习的培训课程?

就像咱们学车一样,总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不是说要让新能源汽车回到“蒸汽时代”,也不是要否定科技的力量。

我只是觉得,一个真正伟大的产品,应该是能够服务于所有人的。

它不应该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把一部分人挡在门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科技本应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生活更便利。

如果反过来,让一部分人感到疏离和隔阂,那这种进步,就值得我们深思。

这事儿,咱们得琢磨琢磨。

科技是服务于人的,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科技。

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这才是真正的“科技以人为本”。

所以说白了,这事儿,可不只是老年人的事儿,也是咱们所有人的事儿。

当咱们在享受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好处时,也别忘了,还有一群人,他们同样需要这份便利,需要这份关怀。

每次聊到这种话题,总有人跳出来说:“跟不上时代就活该被淘汰!”

话说的,可真够“新潮”的。

但你想想,如果一个时代,真的把所有不那么“赶时髦”的人都淘汰了,那这个时代,还有什么温度可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汽车行业在追寻更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别忘了,前路漫漫,更要兼顾人文的温度。

说到底,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不仅仅是电池和电机的升级,更是用户体验的全面升级。

而这种升级,应该包含对每一个消费者的尊重和关怀。

您家里的长辈,有没有因为操作复杂而被新能源车“劝退”过?

或者,您自己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觉得某些科技产品,虽然先进,但用起来却不如老物件儿顺手?

咱们评论区里,不妨也来聊聊,把这些真实的感受和想法,都分享出来。

也许,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反馈,才能真正推动汽车行业,做出更符合咱们所有人需求的产品来。

毕竟,车,终究是为生活服务的,不是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