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式买车:你以为省了油钱,其实是在给车企交智商税

讲真,最近总有人跑来问我,说现在满大街都是绿牌子,是不是油车真的要完蛋了,自己要不要赶紧换个电车,跑步进入新时代。

每次听到这种问题,我都很想关心一下对方的精神状态。

这感觉就像是,你在一个大型MMORPG里辛辛苦苦搬砖,突然有一天,GM开全服公告说,现在有个新职业叫“电法”,蓝条无限,瞬发技能,还能自动寻路打怪,问你要不要删号重练。

你心动不心动?太心动了。但你忘了问,这个新职业会不会在下个版本直接被一刀砍废,或者这个职业的装备是不是只能用RMB买。

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就是这么个大型魔幻现场。

所有人都跟你说,电车省钱。是是是,电费是比油费便宜,一公里几分钱,比坐公交都划算,听起来跟白捡一样。但这个算法,就是典型的“技术性欺骗”,属于市场营销的入门级PUA。

精准扶贫式买车:你以为省了油钱,其实是在给车企交智商税-有驾

他们只给你看贼吃肉,不给你看贼挨打。

你买车的时候,同级别的电车比油车贵出来那几万块,是天上掉下来的?你开几年卖二手车,那个残值跌得比比特币都刺激,那几万块的差价,又是谁帮你补上?还有那个保险,一年比油车贵个千把块,保险公司也不是傻子,他们精算师算得明明白白,你这块“移动的大号充电宝”风险有多高。

里外里这么一算,你要是一年跑不了一两万公里,就为了省那点油钱换电车,你那不叫省钱,你那叫精准扶贫,是在用自己的真金白银支持国家电力系统和保险行业的蓬-勃-发-展。

我作为一个真的折腾过好几辆车的中年人,对钱这个东西的理解很朴素:看不见摸不着的远期收益,都是画饼。只有揣在兜里的现金,才是真的。五年后才能回本?五年后这车什么样,这个品牌还在不在,都是玄学。

然后我们聊聊体验,这是另一个充满“表演性”的领域。

电车在市区里开,好不好开?太好开了。安静,平顺,提速快得像鬼上身。堵车的时候,隔壁油车发动机在嗡嗡嗡地烧钱,你在车里听着歌,电耗几乎不动,那种优越感,确实能短暂地治愈一下你的精神内耗。

但是,朋友,但是。你的人生,不可能永远活在市区三环里。

只要你敢把这玩意开上高速,尤其是节假日,一场大型“修仙渡劫”就开始了。标称600公里的续航,那是车企在实验室里,找了个体重45公斤的工程师,关了空调音响,用最温柔的脚法,在绝对平坦的路面上跑出来的。属于理论上的“金丹期”。

你一上高速,空调一开,坐上三五个人,实际续航直接给你打个七折,这叫“道心不稳”。要是再赶上冬天,续航直接腰斩,当场“修为尽废”。

这时候,你看着仪表盘上飞速下降的里程数,你的心态就开始了微妙的变化。你不再是一个司机,你是一个卑微的电量管理者。你不敢开快,不敢开空调,甚至不敢大声说话,生怕哪个动作耗了电。隔壁车超你,你只会默念: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急任他急,我自续航王。

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电子苦修”。

而节假日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就是所有“电法”玩家的最终审判地。那不是充电桩,那是通往西天极乐世界的窄门。几十辆车排着队,等着几个桩,每个桩前面的人都在虔诚地祈祷。车主们聚在一起,交流着省电心得,分享着附近哪里还有“野生”充电桩,那场面,跟华山论剑似的,充满了江湖的险恶与温情。

这时候你就悟了,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而新能源车的终极形态,其实是把餐厅直接引爆的增程式和混动。我虽然用电,但我有个发动机当“外挂”,就问你怕不怕?

精准扶贫式买车:你以为省了油钱,其实是在给车企交智商税-有驾

至于充电桩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学奇观。

家里能装充电桩的,恭喜你,你体验了电车80%的快乐。你每天回家,车一停,枪一插,第二天又是满血复活的一条好汉。

但如果你没这个条件,那你就要开始一场城市游猎。你需要精确地规划,哪个商场有桩,哪个写字楼的桩不用排队,哪个桩的价格比较便宜。你的手机里会多出好几个充电APP,你对城市里所有充电桩的分布,比对你家附近的便利店都熟。

这还没完,你好不容易找到了桩,发现车位被油车占了,心态直接爆了。或者桩是坏的,或者被地锁锁着,或者APP不兼容。每一个坎,都是对你的一次人性考验。三体人看了这套充电流程,估计都气得想放弃地球了,太复杂了,真的太复杂了。

精准扶贫式买车:你以为省了油钱,其实是在给车企交智商税-有驾

而且你发现没有,电车这玩意,越来越像手机了。

你去年刚买的600公里顶配,今年人家700公里都成标配了,还加了激光雷达,换了800V平台,充电速度直接起飞。你手里的车,瞬间成了电子垃圾。这种背刺感,比你买的股票跌停了还难受。

这根本不是在造车,这是在搞快消品。所有的车企都疯了,他们不是在竞争,他们是在“自爆”。我不过了,你也别想活。我今年出个冰箱彩电大沙发,明年他就给你整上无人机和卫星电话。主打一个不务正业,把车造成一个“移动的压缩毛巾”,看起来啥都有,其实核心的东西还是那个“会发光的甜甜圈”——电池。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

精准扶贫式买车:你以为省了油钱,其实是在给车企交智商税-有驾

所以你看,事情的本质是什么?

事情的本质是,电车本身,作为一台机器,是挺不错的。它安静,它快,它在城里很舒服。

但问题是,车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孤立的机器。它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的背后是能源结构、是基建网络、是生活习惯、是二手车市场、是整个社会的运行逻辑。

现在的情况是,车本身进化得太快了,快到像个被注入了基因突变药剂的怪物,但支撑它的整个系统,还是个步履蹒跚的普通人。

所以,你要不要买电车?

我的建议是,先别听那些车企吹牛逼,也别看那些KOL恰饭。你先问问自己几个“灵魂问题”:

1. 你家能装充电桩吗?——这是“天门”,迈不过去,后面都是地狱难度。

2. 你一年跑超过两万公里吗?——跑得少,省那点钱不够你闹心的。

3. 你经常跑长途吗?或者说,你享受在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时和陌生人交流人生的感觉吗?——这是在考验你的社交牛逼症和时间管理能力。

4. 你的心脏能承受你的爱车一年掉价30%吗?——如果你买特斯拉这种有“品牌玄学”光环的当我没说,那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想清楚这几个问题。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恭喜你,去买吧,你会爽到飞起。

如果不是,那我的建议是,要么老老实实开你的油车,要么就去看看那些“不讲武德”的混动。

千万别为了赶时髦,把自己活成一场行为艺术。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折腾自己,才是最贵的成本。真的,太贵了。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