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厂裁员千人,转头在中国合并业务,福特能翻身吗?

“福特又裁员了,这次是在德国科隆,一千个岗位就这么没了。”

听到这消息,你是不是也觉得耳朵都快起茧了?好像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这些曾经的汽车巨头们,用裁员来宣告自己的力不从心。这剧本,似乎都看腻了。欧洲那边给出的理由很实在:电动车的需求,没想象中那么火热。

可就在你以为这又是一个“巨人衰落”的老套故事时,福特转头就在中国市场搞了个大动作。他们成立了一家全新的全资子公司,叫“福特汽车销售服务公司”,要把之前长安福特和江铃福特两条独立的销售线,拧成一股绳。负责人还是刚从长安福特过来的陈晓波,一个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将。

德国工厂裁员千人,转头在中国合并业务,福特能翻身吗?-有驾

这就有点意思了。一边因为电动车卖不动而在欧洲收缩,一边又在中国这个电动车竞争最惨烈的地方整合渠道、排兵布阵。这唱的是哪一出?

说起福特,老一辈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那条革命性的流水线,是改变了整个工业时代的T型车。它曾经是效率和规模的代名词,一个能让普通家庭都开上汽车的梦想缔造者。那个时代,福特的逻辑很简单:用巨大的规模,把成本压到最低,然后把车卖到全世界。

可惜,那个靠内燃机和规模效应就能躺着挣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尤其是在中国,新能源的浪潮已经不是拍打海岸,而是直接冲上了岸,把所有人都卷了进去。传统燃油车的生产线,开工率一天不如一天,庞大的固定成本就像个无底洞,吞噬着利润。这时候裁员,其实就是止损,是断臂求生,把多余的肉割掉,好让身子骨轻一些。

德国工厂裁员千人,转头在中国合并业务,福特能翻身吗?-有驾

福特在德国的裁员,正是这种逻辑的体现。但在中国,情况要复杂得多。福特的问题,从来不只是销售渠道是两条线还是一条线那么简单。最核心的,是车本身。当中国的消费者在讨论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续航里程的时候,福特能拿得出手的电动车,似乎只有一个还没掀起多少水花的福特电马。

这次整合,与其说是主动进攻,不如说是一次被动的防御。把长安福特和江铃福特的销售业务合并,本质上是在收缩战线,集中有限的兵力。因为在新能源时代,过去那套规模经济的玩法已经失灵了。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新核心部件的迭代速度飞快,软件定义汽车的能力更是关键。你必须在新的赛道上,快速形成新的“最小有效规模”,才能把高昂的研发成本摊薄。

显然,福特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布局,已经慢了不止半拍。它缺乏一个真正能打的本土化研发和生产体系,这让它的成本始终降不下来。所以,这次整合,更像是在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车型,提前清理出一个统一、高效的战场。这是一种姿态,也是一场豪赌,赌自己还有机会在中国这个修罗场里扳回一局。

德国工厂裁员千人,转头在中国合并业务,福特能翻身吗?-有驾

他们当然知道,最大的机会就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市场对新能源车的需求依然旺盛,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拿出让消费者动心的产品。这就要求福特必须放下身段,真正去了解中国用户需要什么,而不是简单地把海外车型拿过来改一改。

或许,唯一的出路就是更彻底的本土化合作。无论是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还是市场营销,都需要借助中国本土企业的力量。甚至要深度参与到整个产业链的建设中去,和电池供应商、充电桩运营商形成更紧密的联盟。

德国工厂裁员千人,转头在中国合并业务,福特能翻身吗?-有驾

流水线的神话早就结束了,现在福特要学的,可能不是怎么造车,而是怎么在中国这个地方活下去。这道题,比当年发明流水线,难多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