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溃退!4月第三周车企销量榜单,大众第2,吉利第5,日产第22
当所有人都在讨论新能源汽车能否撼动传统格局时,最新销量数据直接撕开了市场的底牌。2025年4月第三周(4月14日-20日),中国车市上演了一场史诗级反转——前十榜单里国产品牌豪取七席,合资阵营的防线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
一、屠榜时刻:国产军团的三重攻势
比亚迪用单周55,805辆的业绩,再次证明自己才是新能源赛道的终极BOSS。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相当于大众和丰田销量之和的1.2倍,比整个北京奔驰半年的产能还多。更恐怖的是,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已形成闭环护城河——从刀片电池到DM-i混动系统,从6万级的秦到30万级的仰望,这个庞然大物正在用技术储备和规模效应碾压对手。
五菱和吉利银河的突袭则展现了另一种智慧。前者凭借宏光MINIEV在下沉市场疯狂收割,16492辆的周销量背后,是无数小镇青年人生第一辆车的选择;后者用17036辆的成绩,证明国产高端化不是空中楼阁。当吉利银河的智能座舱开始分流BBA用户时,传统豪华品牌引以为傲的品牌溢价正在加速蒸发。
新势力阵营的战术更为犀利。理想汽车用8821辆的周销量,把"移动的家"这个概念变成刚需;小米SU7单周7160辆的爆发,则揭示了科技公司造车的恐怖势能。这些后来者根本不给合资品牌喘息机会,每周都在改写市场规则。
二、合资阵痛:大众丰田的盛世危局
表面看,大众34810辆、丰田26492辆的周销量依然光鲜,但细看产品结构就能发现危机。ID系列在新能源赛道始终不温不火,朗逸、帕萨特等燃油车占比超过七成,这种靠吃老本维持的地位注定难以持久。当吉利星瑞用沃尔沃同款CMA架构抢走年轻用户,当五菱缤果把A0级市场变成自主品牌后花园,德系引以为傲的机械素质正在变成屠龙之技。
日系的崩塌更为惨烈。日产第22名的位置,与其说是意外不如说是必然。轩逸单周3500辆的成绩,在比亚迪秦L DM-i的5700辆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更残酷的是,这种溃败不是某款车型的失利,而是整个技术路线的失宠——当国产混动车型把亏电油耗做到3L/百公里,日系的油电混动突然就成了上个时代的遗产。
豪华车市场的天平也在倾斜。奥迪8617辆、宝马8280辆、奔驰8204辆的周销量,看似差距不大,实则暗藏杀机。这些数字背后,是国产高端车型每卖出1辆,就从BBA碗里抢走1块肉的残酷现实。当蔚来ET7开始出现在企业高管车库,当仰望U8成为富豪圈新宠,德国工程师们引以为傲的百年积淀,正在被电动化浪潮拍碎在沙滩上。
三、生死时速:淘汰赛开启的三大征兆
市场正在用销量投票重构价值标准。特斯拉Model Y单周3900辆的成绩,在小米SU7的7160辆面前,第一次显露出力不从心。这个曾经的技术偶像,现在要面对的是中国车企的饱和式创新——当800V高压平台、城市NOA、全域OTA成为国产车标配,外资品牌的技术代差优势已荡然无存。
渠道网络的变革更是致命一击。新势力直营体系对传统4S店的降维打击,让合资品牌引以为傲的渠道优势变成包袱。当消费者习惯在商场里边喝咖啡边看车,那些建在城郊的4S店,正在变成需要支付高昂地租的"汽车博物馆"。
供应链的暗战则决定了最终结局。比亚迪95%的零部件自供率,小米打通智能生态的恐怖效率,这些都不是靠市场换技术能追赶的。当德国供应商还在为8155芯片涨价发愁时,中国车企已经在自研舱驾一体芯片——这场战争从实验室里就已经分出胜负。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回望,中国车市这场权力更迭早已埋下伏笔。从电池技术的弯道超车,到智能网联的换道先行,国产车企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学徒到师傅的蜕变。当合资品牌还在纠结要不要all in电动化时,中国车企早已进入下一个战场——用软件定义汽车,用生态重塑出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注定要有人黯然离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