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半年刚刚结束,一些车企就争抢着晒成绩单,像极了孩子,高喊着“快看看我,快看看我,我牛吧?”也有一些车企,像犯了错一样,躲在角落里,一声不吭。车评网近期会结合当下行业和企业发展情况,做2025年半年品牌盘点。
关于东风本田的年中盘点,小编问主编:要不要等到出成绩再做,主编回复说“没什么必要了吧”。
一、潘建新“掌门”两年,东本销量被拦腰折断
东风本田今年1-5月累计销量121,945辆,同比大幅下降39.8%;2024年销量42.82万辆,同比下滑29.2%,这就是潘建新上任两年来的成绩,如果相对更贴近实际情况的推算,东本跌幅已经跌去近60%,还不止腰斩,这在任何一个汽车品牌、任何一个发展阶段,跌速都属于极快的。
如果我们将时间拉回5年前——2020年,东风本田以85万辆的年销量创下历史峰值,CR-V单月销量超3万辆,思域加价仍一车难求。这是东风本田郑纯楷时代的巅峰,而随后的2021年东本销量同比下滑10.4%、2022年13.2%、2023年8.5%,这个下滑跌幅,貌似也是比较符合行业当时的发展情况的。
而到如今,真是应了那句话“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由盛及衰的变化,让人措手不及。而仅看表面数据,不免有人会对潘建新和郑纯楷时代做对比,得出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就好像把东本带进坑里的是前者。
然而,事情真的是表面看到的这样吗?“销量崩塌始于新能源爆发的2021年,但病因早在三年前就已埋下。”一位离职的中层坦言。
二、东风本田郑纯楷时代,到底做错了什么
事实上,2018-2023年郑纯楷执掌期间,才可能是东风本田错失的最佳战略调整关键窗口。
2020年中国新能源市场爆发,次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14%,2022年突破27%,2023年突破33%。但郑纯楷任内仅于2022年推出首款纯电车e:NS1——一款被诟病为“油改电”的过渡产品,2023年销量仅7000辆。至其卸任时,仍没有多大改观,远落后于自主品牌,甚至其他合资品牌。过度依赖燃油车“地球梦”技术,混动车型未成体系。2023年CR-V e:PHEV销量仅8799辆,还不及比亚迪宋PLUS DM-i单月销量。东风本田在郑纯楷的带领下,新能源转型迟缓。
同时,在智能化上的战略脱节,更是导致了东本全系产品的劣势,Honda SENSING系统迭代缓慢,早期发展优势也基本丢失殆尽,车机卡顿、电子故障投诉频发……
三、临危受命:潘建新在“触底”,也在“反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3年10月,53岁的潘建新接任执行副总经理。有人说,接下来两年,他给东本带来品牌史上的两大“至暗时刻”:
- 销量暴跌:两年不到,跌幅近60%;
- 产能过剩:2024年11月关闭年产能24万辆的第二工厂,裁员2000人;
显然,这都是潘建新不得不填的“坑”,战略转型需要顶得住疼,受得住骂,销量是在下滑,但潘建新的战略破局行动,却已经紧锣密鼓的悄然上演。
在产品端,其加速推出纯电车型,2024年9月上市灵悉L,主打电子外后视镜、三联屏座舱等年轻化设计;2025年推出基于W纯电平台的烨S7,搭载华为ADS 2.0智驾系统,续航620公里……这样的产品策略,相信打动消费者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在制造端,关停燃油厂的同时,也加投产新能源工厂,2024年10月,本田全球首个新能源工厂在武汉投产,自动化率行业领先,专供纯电车型,一切准备就绪,就差“东风”。而用户端,就是东本的“东风”,围绕用户为中心,启动“本家”计划更像是一个“新势力”的做事思维。三方面的战略调整,从产品到用户的彻底颠覆,针针见血,让人很难不对潘建新的雷霆手段刮目相看,同时,也让人对东风本田的未来充满期待,或许它的明天会更难,但后天一定是美好的。
小编手记:
在裁员2000人、关停工厂的舆论风暴中,潘建新这位被戏称为“背锅侠”的53岁掌舵者,或许终其任期,也无法带东风本田重回巅峰,但转型就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潘建新虽然艰难,但却正在一步一个台阶的,背起东风本田从谷底向上攀登,他短期与长期的务实战略组合,让这个曾经辉煌的合资品牌的未来,依旧充满希望,依旧保留着翻盘的底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