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召回11万辆,智驾功能出问题,行业安全挑战加剧

小米汽车又双叒召回了,这次可不是几千台、几万辆,而是一口气把“11.69万辆SU7标准版”给拉进维修名单里,占了总交付量的三分之一。你说说,刚把“全年销量目标”喊到35万辆,转脸就整这么一出,谁看了不心里咯噔一下?大家买车是为啥?不就是图个安全和省心吗?可事情总免不了变成:你要的智能化我都给,代价嘛——多多少少,谁还没点BUG?

说到底,这次焦点又是智能驾驶那个说大好、说小也小不了的L2高速领航功能。官方的声明很讲究:“在极端特殊场景下,障碍识别、预警不足,可能增加碰撞风险”。听着就像医生查房说你“偶发不适”,但到底啥叫极端场景?别绕圈子,无非就是大货车压线开、忽然前面一个障碍横出、马虎一脚刹不停这些怕人出事的工地、夜路、坡口,该出纰漏的地方还真不少。

事实摆这儿,明着说没出现伤亡事故,话外音是之前安徽铜陵的死亡事故还萦绕在车主心头。有些人觉得没啥,网上其实负面情绪是大头,就是大家都怕买了辆“会自动往沟里拐”的高科技,怪谁?怪的是整个行业高速上路,安全红线踩得太紧了。其实,这都第二次了。回头想,1月的小米SU7泊车功能“翻车”召回,这才刚过半年,又是高速场景掉链子。

扪心自问,这是谁的锅?小米?

还是说,智能汽车发展本身就不得不走这样“踩坑—修坑—再前进”的弯路?再看一眼全球,特斯拉因为智能化问题一年召回上百万辆,那边姿态也不低。国内呢,智能辅助驾驶的软件Bug已成了汽车召回主因,40%的软件缺陷率,这就是咱当下的行业生态。

跑得快,摔倒得也多。我有时候纳闷,为什么智能驾驶进展越快,问题反而越多?其实想明白了很简单:这里头涉及机器感知、逻辑决策和现实道路情况的复杂叠加。每家公司都急着往前冲:谁先占了智能驾驶高地,谁的股价、销量、话语权都能上一步台阶。但现实随时提醒你:别飘,市面上的智驾,不论是L2还是L3,本质还都是“辅助”。大部分车主其实分不清这车到底是“半自动”还是“全自动”,只知道方便——真出现BUG,哭都没地哭。

小米这次召回的车型,还专门区分了高配和低配。Pro、Max没问题,标准版出事。为什么?熟悉的套路——高配有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低配就摄像头加毫米波雷达,省成本、拉下限拼价格。你说真遇到突发状况,机器没“眼睛”又何谈聪明?但企业也不容易,成本砍价与安全博弈,最后只能等出问题再去填坑。

你看现在汽车圈,大家都在追求“智驾大跃进”。理想、小鹏、华为的高阶NOA把映山红都快开满高速了。特斯拉FSD终于进来,满心以为要横扫中国,结果也水土不服,红灯、公交道面前掉链子。国产车厂想吃掉这个风口,于是你争我赶,拼技术、拼配置、拼宣传,“NOA上车就是普惠,可普惠的背后谁在为安全买单?

每次发生召回,网上都吵成一锅粥,群里、论坛里吐槽归吐槽,其实背后都想问一句:你们做出的承诺,真的经得起试炼吗?车企们都在PR稿里强调“这是主动召回、对用户负责”,但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召回29%都跟智能软件相关——“误判、死机、踩刹失效”,这些都是人命关天的事,不是OTA升级几行代码就能全解决。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小米响应速度确实快,从问题到启动召回只花了7天,比行业平均的15天少了一半。表面上这叫“敬畏安全”,实际上是公众信任预算已经被耗到极限,不快点动作品牌根本扛不住。论坛上一片骂声,负面情绪高达96%,消费者并不关心你多快,而是关心会不会第三次、第四次还得召回。

从大环境来看,整个中国智驾行业靠“升级快、抢市场、先上市”这套野蛮生长的玩法已到头了。监管部门先是放水看创新,如今也坐不住了——工信部今年直接发话,要强制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标准落地,不然把市场丢给一帮“软件特供版”谁敢心安理得?各家公司以前拼“首发”、“开城”现在得掂量的是:谁能真正在事故率和稳定性上交个亮眼答卷?

老百姓买车,过去问三大件,现在第一反应变成:“你的智驾真靠谱吗?”把驾照藏家里,谁想坐副驾驶被机器人“吓”得浑身哆嗦?这些经历过软件召回的车主,以后恐怕都得在脑子里盘算:“我开的这套系统,能不能应付极端路况?”这不是谁一家的烦恼,是整个汽车圈子的考验。

小米汽车召回11万辆,智驾功能出问题,行业安全挑战加剧-有驾
小米汽车召回11万辆,智驾功能出问题,行业安全挑战加剧-有驾
小米汽车召回11万辆,智驾功能出问题,行业安全挑战加剧-有驾
小米汽车召回11万辆,智驾功能出问题,行业安全挑战加剧-有驾
小米汽车召回11万辆,智驾功能出问题,行业安全挑战加剧-有驾

我总觉得,技术升级永远是双刃剑。你想要智能化、自动化带来便利,你就得接受它升级不完、BUG永远存在。哪怕过几年标准更全、零部件级别下放到更低价位,仍免不了各种新场景给车厂添麻烦。社会对“智能出行”的容错率,其实没想象的那么高,大家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全家安然无恙到家里。

那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是开倒车回去搞纯人工驾驶?那估计没人乐意。是装聋作哑让智能升级变成口嗨?那更不现实。唯一的出路就是行业里所有人必须“诚实面对问题、花力气加码测试、OTA不是万金油”。就像比亚迪王传福说的,他能拍胸脯保证2、3年后没有高阶智驾都没法在市场混。

有朋友跟我吐槽,说小米这次折腾够呛,品牌形象受到冲击,将来还咋混?我反倒还有点建议:与其怕出丑、怕被骂,不如把丑话亮出来,把用户想吐的槽提前说掉。老老实实起来,缺啥补啥,与其指望运气,不如早早把“安全责任”扎在硬件软件流程里。不怕出事,就怕出了事不认账、不解决。

回头看这10个月,两次大召回,把小米推到风口浪尖。但长远点讲,这可能是好事。只有充分暴露短板、快速查漏补缺,才能得到用户安心信任。哪怕今天你被黑到地里,明天也还有机会翻身。车圈的智驾军备,不在于谁花拳绣腿玩炫技,而是出真问题能不能让所有人都买账地给出处理方式、改善办法。

一行总结:技术的进步要用人类的底线来守护,安全责任才是智能汽车立住脚的底气。我们可以原谅成长过程中的磕碰,但绝对不能纵容对风险的侥幸和掩饰。大家都放实诚点,别再指望运气,扎扎实实地把命题做扎实,这样的智能驾驶才真的是所有人靠谱的归宿。

小米汽车召回11万辆,智驾功能出问题,行业安全挑战加剧-有驾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