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国内价格战,长城汽车选择在澳洲市场“掀桌子”

长城汽车最近在澳洲搞了个大事,叫「GWM TECH DAY」。

单看这名字,一股子互联网大厂发布会的PPT味儿就冲出来了,不装了,摊牌了,就是要秀肌肉。这事儿吧,你得用上帝视角看,才能品出里面的荒诞与精髓。为什么要去澳洲秀?因为家里太卷了,卷到所有人都心态爆炸了,再卷下去就不是价格战了,是直接真人快打。所以长城一合计,与其在家里跟一帮已经杀红了眼的同行玩“黑暗森林”,不如跑到外面去,找个新地图开荒。

这叫什么?这叫战略性转进。

这次活动的C位,是一个叫Hi4的技术。讲真,现在车圈的技术名词,比修仙小说里的功法都玄乎,什么这个纪元那个平台的,三体人看了都得先去补习班进修一下。但长城这个Hi4有点意思,它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实验室技术,它的核心逻辑非常光棍,非常民粹:把四驱的价格打下来,打到跟两驱一个次元,让所有人都用得起。

逃离国内价格战,长城汽车选择在澳洲市场“掀桌子”-有驾

这是一种掀桌子式的竞争法则。如果说过去大家是在一个餐厅里,比谁家的菜好吃,谁家的服务员更漂亮。那长日城现在的做法是,直接把餐厅的燃气总阀给爆了,大喊一声“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以前的四驱,特别是带越野属性的,那都是中年男人的奢侈玩具,是身份的象征。现在长城说,别装了,我直接给你普惠了。就问你怕不怕?

逃离国内价格战,长城汽车选择在澳洲市场“掀桌子”-有驾

澳洲市场是什么德行?简单说就是“傻大黑粗”爱好者的天堂。那里的畅销榜,清一色的皮卡、SUV、越野车,一辆轿车都看不见,堪称车圈的健身房。他们对车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越大越有安全感”、“能拉一头牛”的原始阶段。这不巧了吗这不是?长城最擅长的就是造这种金钟罩铁布衫一样的铁疙瘩。

坦克500 Hi4-T一过去,澳洲老哥们一看,眼睛都直了。这玩意儿,长得就跟个移动堡垒似的,能越野,能烧油,还能用电。平时在城里用电跑,省钱,安静,假装自己是个环保主义者;周末了,一脚油门开到荒郊野外,V2L对外放电功能一开,直接原地开趴,电磁炉小烧烤整上。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丰田霸道看了都得一个趔趄,心里直犯嘀咕:“坏了菜了,来抢饭碗的颠子越来越多了。”

逃离国内价格战,长城汽车选择在澳洲市场“掀桌子”-有驾

说到这里,我作为一个每天在城市里为停车位发愁的中年人,其实很难理解这种对巨型越野车的执念。对我来说,车最重要的功能是能钻进那个该死的立体车库。但你得承认,世界上就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买车不是为了通勤,是为了一个“万一”的梦想,万一哪天我想去征服世界呢?长城卖的不是车,是这个“万一”。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它跟性价比无关,跟技术参数也无关,它是一种信仰。

逃离国内价格战,长城汽车选择在澳洲市场“掀桌子”-有驾

长城在澳洲的成功,背后其实也没那么多高大上的道理。就是三个字:接地气。人家2013年就在那成立分公司了,把当地用户的习惯、法规、气候甚至油品都研究了个底朝天。这种本地化,不是简单地把左舵换成右舵,而是从骨子里变成一个“澳洲车企”。比如澳洲人喜欢柴油车,长城就真刀真枪地把柴油机技术做得杠杠的。这叫什么?这叫入乡随俗,而不是傲慢地想去“教化”市场。

写到这里,我感觉我把长城夸得有点狠,像个托。但没办法,人家这手牌打得确实有点意思。你看,它在国内卷生卷死,在国外重拳出击,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拧巴但又非常聪明的生存策略。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为什么要去国外开技术发布会?说白了,也是因为在国内,你的技术再牛,用户可能也不关心。用户只关心一件事:便宜了多少?送不送冰箱彩电大沙发?自动驾驶能不能帮我躲开那些“马路幽灵”老头乐?

我一直觉得,自动驾驶的终极考验,不在于跑赢了多少个GTR,而在于能不能在一个三线城市晚高峰的菜市场门口全身而退。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激光雷达再多,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才是技术的终极解构。

所以长城发布的那个「新能源越野分级体系」,听着很高大上,其实也是一种话语权的争夺。它在告诉全世界,尤其是在这个领域玩了几十年的老炮们:现在,规矩要变了。我不仅要卖车,我还要定义什么是好车。

这是一种开窍,一种悟了。

长城董事长魏建军前不久还在意大利拿了个奖,这事儿更有意思了。一个造“铁疙瘩”的中国老板,被一群以设计和奢侈品闻名的意大利人颁奖,这场景本身就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组委会说他“重塑中国品牌的全球认同”,翻译过来就是:“这哥们玩真的,不是来赚一笔就跑的。”

这真的太卷了,卷到离谱!

所以,长城在澳洲的这场秀,根本不是秀给澳洲人看的,它是演给国内同行看的,是演给全球市场看的,更是演给自己看的。它在用行动证明一件事:牌桌上不好赢,那就直接把牌桌掀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逃离国内价格战,长城汽车选择在澳洲市场“掀桌子”-有驾

最终决定一个品牌生死的,从来不是它发布了多少个听起来像“压缩毛巾”的技术名词,而是它到底有没有搞明白,用户终究是人,人性的逻辑,远比技术的逻辑更重要。搞懂了,就是能赢。就这么简单。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