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万调到13万公里!卖家声称不知情,真能免责吗?

老王最近碰上了一件闹心事。他花了十多万买了一辆“低里程”的二手凯迪拉克,结果发现这车实际跑了29万公里,里程表却被调成了13万。更气人的是,卖家两手一摊说:“我也不知道啊!”老王气得直跺脚:“你们卖车的,连车况都搞不清楚,这钱赚得也太容易了吧?

29万调到13万公里!卖家声称不知情,真能免责吗?-有驾

类似老王的遭遇,这两年越来越多。有人花11万买了辆“无事故”天籁,结果发现里程数翻倍;还有人花26万买二手车,发现里程数被调了14万公里……这些案例背后,总有一个共同点:卖家总爱用“不知情”当挡箭牌。但问题来了——卖车的说自己不知情,就真的不用负责了吗?

29万调到13万公里!卖家声称不知情,真能免责吗?-有驾

---

29万调到13万公里!卖家声称不知情,真能免责吗?-有驾

一、调表车“专业户”的惯用套路

29万调到13万公里!卖家声称不知情,真能免责吗?-有驾

去年江西法院处理过一起典型案件。一辆2015年的凯迪拉克XTS,表显13万公里,内饰磨损却像跑了二十年的出租车:方向盘按键磨得掉漆,座椅皮革裂得像龟壳,刹车踏板纹路都磨平了。修车师傅一查数据,发动机控制模块里赫然躺着29万公里的真实记录——这车整整被调了16万公里!

29万调到13万公里!卖家声称不知情,真能免责吗?-有驾

最绝的是调表时间。这辆车2021年10月还是23.9万公里,到了2022年2月突然变成9.5万公里。现任车主是2024年买的,卖家振振有词:“三年前调的表,又不是我干的!”但法院一句话怼了回去:“你是专业卖二手车的,该不该看出问题?

29万调到13万公里!卖家声称不知情,真能免责吗?-有驾

这就像你去菜市场买鱼,摊主说“这鱼昨天还是活的,我也不知道它今天死了”,你能信吗?二手车商天天和车打交道,方向盘包浆了、座椅开裂了,这些明显痕迹说“看不出来”,谁信?

29万调到13万公里!卖家声称不知情,真能免责吗?-有驾

---

29万调到13万公里!卖家声称不知情,真能免责吗?-有驾

二、“不知情”不是免死金牌

上海有位聂先生更倒霉。他花26.8万买了辆“6.7万公里”的二手车,结果在4S店一查,这车最后一次保养时已经跑了21万公里。商家咬定自己“没仔细看记录”,但法院直接判了退一赔三。法官说得明明白白:你卖车的要是连里程数都不核实,和普通人买菜不挑烂叶子有什么区别?

法律早就把规矩定死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写得清清楚楚:欺诈销售就得赔三倍。青岛张先生花11.6万买的天籁被调表,消协一介入,商家马上乖乖掏钱回购;上海那家车商嘴硬不赔,结果法院判赔的钱够再买辆新车。这些案例都在说同一件事——专业卖家装傻,法律可不买账!

---

三、平台耍花招?照样跑不了

最让人憋屈的是互联网平台耍滑头。谢先生通过瓜子二手车买了辆“13万公里”的奔驰,结果4S店记录显示实际跑了160万公里!瓜子一开始承认“确实调过表”,转头却在法庭上狡辩:“我们就是个中介,要赔找原车主去!

一审法院可不吃这套:买家连原车主的面都没见过,钱是打给平台的,合同是和平台签的,出了问题当然找平台!判赔50多万的判决书刚下来,瓜子又上诉耍赖,二审居然以“不是买卖关系”为由翻了案。这事儿听着就窝火——收钱的时候积极得很,出事了就说自己是“中介”?平台要是连调表都查不出来,还敢收9%的服务费?

---

四、普通人怎么避开调表坑?

买二手车怕被坑?记住这几招:

1. 看磨损:方向盘、座椅、踏板这些天天接触的地方,磨损程度骗不了人。一辆“5万公里”的车如果内饰像用了十年,绝对有问题。

2. 查记录:现在手机App就能查4S店保养记录,花几十块钱买个安心。

3. 签死合同:白纸黑字写清楚“保证实表”,加上“发现调表退一赔三”的条款。

4. 留证据:聊天记录、宣传单页都要保存,日后维权全靠这些。

要是真踩了坑也别慌。收集好证据,先找消协投诉,不行就法院见。记住,法律是站在消费者这边的——2021年杭州就有案例,买家获赔金额比车价还高!

---

结语:装傻充愣的时代过去了

二手车行业有句老话:“调表是常态,不调是意外。”但如今法律和消费者都在较真。卖家再想用“不知情”当借口,只会赔得更多。就像老王那辆凯迪拉克,法院最后判了退车加三倍赔偿——车商装傻装的不是“无知”,而是“无良”。

说到底,做生意靠的是诚信。调表或许能多赚几万块,但赔上的可是整个行业的信誉。下次再有人说“我真不知道这车调过表”,不妨回他一句:“你不知道,还敢卖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