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街灯把门口的铁皮车身映得发白。监控里,一个男人和一位女子坐在屋内,看起来都挺正常——直到沉默被一声尖叫打破:那辆停着的小米SU7像是突然通了灵,毫无预兆地启动声一响、灯一闪,就这么自己加油门冒了出去。男人冲出门,女子还在门口愣着,只剩下路灯下飞快远去的车屁股。要不是监控拍下全过程,估计得有人怀疑主角喝多了,幻觉发作。
威海不缺大海和生猛海鲜,但这回上演的是一场新鲜出炉的“智能汽车灵异事件”。车主一口咬定自己什么都没碰,小米客服那边摇一摇头,说“不排除误触手机远程启动”,言下之意:技术很先进,冲动全凭你。但车主拿了证据反复强调——手机躺得比自己还安静。甚至,丢出一条自动泊车的操作视频,意思很直接:即使真手机自己控制,也不该这么灵巧,像掏了把钥匙就跑。至于官方,小米汽车低调到有点像后台服务器宕机,至今还没点个头,说句“调查中”。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们纷纷上场。有人喊bug,也有人嗅到“瓜里有核”——怀疑是不是“自导自演”,还是有未知手段介入。但无论猜测怎样,总归是人心惶惶。谁买车不是奔着放心、舒适去的?你花了大几万,不是想明天起来车要跟你“梦游”吧。记得前几年老旧电动车起火,也闹得大家寝食难安,现在变成“自主跑路”了,下一步是不是得考虑给车配条绳儿拴门框上?
说到这儿,其实挺有意思。我们总把“智能”当便捷的代名词,但科技本来就不是万无一失。代码没毛病?上天入地的无人机都能掉进稻田,汽车何况不是?小米官方客服建议车主检查手机操作,一种“锅甩技术”——谁家锅不漏?我见过因车载系统脑抽半夜自启的,也碰过电锤声音把路上监控吓断电的,大家都能理解黑科技不等于神奇。
这里,证据链就显得很重要。车主提供了监控、行车记录仪,场景还原得比拍电视剧还细。本着专业习惯,我总喜欢看细节:车辆启动的时间点、车主手机的动静、自动泊车App的逻辑流程。假如真是误触手机,那么远程启动过程是不是延时提示?有没有二次确认?车辆系统设计是否有死角?小米SU7的自动泊车流程其实依赖多重传感器和程序指令,正常情况下要人工干预,同步权限;那会不会存在软件漏洞,导致误判环境,自行解锁行驶?亦或是外部信号被劫持,发生了数据注入?
但话说回来,这事儿越深挖越能见人性。用户站在“不背锅”的角度,自证清白,车企防备“坏案例恶化”为公关危机,两边的说法都很专业,各有底气;可一遇到“证据全在、真相难找”的情况,谁都是两手一摊:“事故没法解释,你能怎么办?”职业病发作时,我往往更关注系统漏洞和管理责任——智能化越深入,每一道权限都是可能的隐患。之前有案例,远程控制因信号干扰发生错位,导致车辆在无人情况下移动;还有出厂预设没改,导致系统误认为有主操作。每次查这种事故,仿佛在闹鬼和Bug程序之间做选择题。
说到用户和车企间的博弈,也是充满讽刺。智能车主们花钱买个省心,以为只要定期OTA升级,车子就只会乖乖为主人服务。但真正的智能,往往不如古时候一条铁链保险。车主对“自主跑路”束手无策,车企面对用户放大镜查找漏洞焦头烂额。你可以笑,未来说不定气愤之下,有人推出“反智能化”手动模式,送根棍子插钥匙孔里:“今天我自己启动,放心!”
也许是职业思维,碰到这样的“智能独立行动”,我总比较冷静。任何智能系统,永远有“黑箱”同“灰区”——你可以查代码,可以回溯信号,但现实里每个变量都可能捣蛋。大众舆论有时候爱讲“智能万无一失”,可技术人员明白,百分之九十九的安全背后,永远有那个百分之一胜算。你可以理解为专业上的悲观:我见过太多本该可控的变数失控。
归根结底,这事儿到底是系统失灵,还是某种人为疏忽?还是另有细思极恐的操作?凭当前信息不能盖棺定论。小米官方至今未回应,也许服务器里还在硬盘转圈圈。是不是打开一看,发现bug只是“虚惊”,还是另有大瓜等大家慢慢吃?现场证据再清楚,也可能有未知边角未被翻开。面对智能汽车这样的新生技术,车企和用户或许都要习惯“意外”和“不确定”本身。
至于你问我信不信这瓜——我信这世界永远比人聪明,你自以为主宰科技的时候,也许深夜里车比你还自由。咱们买智能,是想图省事,结果多了些省心后的不安。这场“无人启动”事件,多一分黑色幽默,少一分绝对答案。你觉得,智能汽车真有可能“灵魂出窍”,还是人们太高估了程序的可靠性?或者,这故事会不会只是所有智能产品的“成长烦恼”?你,会把自己的车钥匙放哪儿?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