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替代旧的2018版标准。
这项新规从车辆结构、安全性能、防篡改技术等方面都提出了更为详细和严格的要求,旨在提升电动自行车的本质安全水平,减少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发生。
01 新规出台的背景
我国是全球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大国,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电动自行车已成为人民群众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然而,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创新研发能力较弱、质量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是当前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同时,电动自行车相关的火灾事故和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新标准的出台,正是为了从源头上提升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
02 十大核心变化
速度限制更严格:新国标维持了“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的规定,并引入了“超速断电”机制——当车速超过25km/h时,电动机将自动停止动力输出这一设计将有效防止超速行驶,提升骑行安全。
防篡改要求完善:新标准完善了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增加了6类防篡改检查方法示例,落实“一车一池一充一码”及互认协同要求。这意味着非法改装或将成为历史。
脚踏规定调整:新国标不再强制要求所有车型均安装脚踏骑行装置,改为由生产企业根据车型的实际需要设计和安装。这一变化提升了产品的实用性,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车型选择空间。
重量限制调整:新国标将使用铅酸蓄电池的电动自行车整车质量上限由55kg提升到63kg,其他类型蓄电池的车辆上限仍为55kg。这一调整考虑到铅酸蓄电池能量密度低的特性,允许安装更大容量的电池,提升续航里程。
塑料使用限制:由于塑料易燃,新国标规定电动自行车使用塑料的总质量不应超过整车质量的5.5%,并强化了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要求。这将有助于降低火灾风险。
安全监测功能升级:新标准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用于城市物流、商业租赁等经营性用途的电动自行车必须安装北斗模块;普通家用电动自行车,消费者可自主选择是否保留北斗模块。
建议使用年限明确:生产企业需明确电动自行车的建议使用年限,并在铭牌、产品合格证上进行标注。这有助于提醒消费者及时淘汰超期服役产品,保障安全。
制动性能提升:新标准优化了制动性能要求,缩短了湿态条件下刹车距离,雨天行驶最大校正的制动距离缩短了将近一半。这将大大提高雨天行车的安全性。
鼓励安装后视镜:新标准明确鼓励安装后视镜和转向灯,且后视镜及后视镜连杆不计入整车高度、车体宽度。这一设计将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
企业生产能力要求:新标新增了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要求,明确生产企业应具有与整车产能相匹配的整车及车架等主要零部件的生产能力、检测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
03 过渡期安排
考虑到电动自行车企业开展产品设计生产并完成检测和认证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新标准设置了8个月的生产过渡期。
在2025年8月31日及之前,企业既可以按照旧标准生产,也可以按照新标准生产;2025年9月1日以后,所有新生产的电动自行车都必须符合新标准要求。
同时,为便于符合旧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充分消化,避免社会资源浪费,新标准额外给予2025年8月31日及之前按照旧标准生产的车辆3个月的销售过渡期,允许销售至2025年11月30日。
2025年12月1日之后,所有销售的电动自行车产品均必须符合新标准规定。
04 消费者该怎么办?
已购车辆处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消费者已经购买的不符合新标准的车辆不会被强制淘汰,可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借助以旧换新等政策加速更新换代。
选购新车要点:消费者在购买新电动自行车时,应当查看车辆是否获得认证并在车身上标注CCC标志,这表明该车经过指定认证机构的认证,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
同时,要检查产品合格证,核对随车附带产品合格证上的产品型号、整车编码等信息参数与实车是否一致。如需进一步核实,可扫描产品合格证上的二维码或登录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确认。
05 安全骑行须知
除了车辆本身的安全标准提升,骑行安全也同样重要。近年来,多地已出台规定,要求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规范佩戴安全头盔。
数据显示,在涉及“摩电”道路交通事故中头部受伤致死比例占到该类事故死亡总数的80%以上,而不戴安全头盔头部损伤率是戴头盔的2.5倍。
新标准实施后,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将陆续推出符合新标准的新车型,消费者在选购时会有更多安全性能更高的产品可选。
同时,随着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广,消费者名下老旧电动自行车更新换代的成本将会降低
无论是骑旧车还是换新车,遵守交通规则、佩戴安全头盔、不非法改装车辆,才是保障安全出行的根本。
(本文综合多家媒体报道)
全部评论 (0)